第一篇:《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
《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1有一种情,叫亲情;有一种爱,叫母爱。
一场无情的地震,使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变成了一家两口,但那位母亲还不知自我的女儿被一位解放军叔叔收留。小女孩心中一向有阴影,因为在她和她弟弟之间,她的母亲选择了弟弟女孩长大后,在另一次地震中,最终理解了自我的母亲。
在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她一向记得三个字,也是让她彻底绝望的三个字:救弟弟。对于她,这样的选择也太不公平了,有什么事,都是她做,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弟弟吃,最终连生的期望都不给她留下。
小女孩获救后,也许他对自我的生活有怨有恨,不是也许,是必须。然而她的母亲也在为失去她而痛苦。对于这位母亲,她得到两条命的喜悦,也掩盖不了失去一条命的痛苦。当初在选择时,他曾央求过:两个都救。这说明,他同样不想失去女儿。只可是条件不允许罢了。我们也再也没有理由去责怪那位母亲的偏心。
在女儿前去救援时,看到一位母亲为了挽救她女儿的生命,竟选择了锯掉她女儿的腿,而真正据掉后,她的母亲却又哭着喊要她女儿的腿。在这位母亲选择后,女儿问:“你不怕你女儿将来恨你?”她说:“恨就恨吧……”
恨就恨吧多么简便的四个字,却是经过多少思想斗争后得到的?她为了换回女儿的生命,宁愿让自我养大的女儿恨自我。
这时,女儿似乎明白了,母亲也是被逼无奈才选择救弟弟,她说出这三个字,经过的思想斗争也不比那位母亲少,她应当原谅她母亲,因为她母亲为她已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我最终明白:什么情都会磨灭,但亲情不是,什么爱都会黯淡,但母爱不会。
《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2关于冯导的这部电影最近各大电影院都在热映,给冯导带来了不小的票房,我想这部电影应该会超过《阿凡达》,的确这确实值得庆祝!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在大家都被这部电影所震撼的时候,但我却不为这部影片而流泪。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冯小刚并没有排出我想要的那种震撼。本身冯导的这部电影就没有多少地震时的悲惨景象,而是用很大的笔墨来描述了灾后人们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其实“思念”这个出发点是对的,这个想法可以感动很多人,亲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是任何情感不能代替的。
但是我觉得,冯导的拍摄思路是错的,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想法。冯导突出的是李元妮对女儿的思念,母爱,这没有错,但是我觉得应该从女儿的角度来拍,来刻画女儿由对母亲的恨转变成对母亲的谅解,女儿的感情转变很重要,对于我说的这个冯导只是轻描淡写的用开头和结尾的几分钟带过了。。并且我觉得冯导的电影中间有的地方太电视剧化了,情节刻画的不够尖锐,没把中国人的大爱刻画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诚然,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挺容易被感动的一个人,有时候就连一篇极短的小说都可以将我打动的流下眼泪,可是,冯导的这部力作却没让我流下一滴眼泪。这说明什么?并不能说明我是个没有感觉的人,这能说明这部电影他没拍到位!我想,如果他拍的是唐山地震时候那些活着的人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自己用手一点一点搬起巨大的石头抢救亲人的场景的话,也许我会为中国人的坚强而骄傲,而落泪!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片面之词,不足以作为什么,这也仅仅是我的个人想法。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感恩面对苦难 珍惜对待生活
---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心得
观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感动和泪水不断在我心间涌动着。电影结束后,影院的观众也无不中了这记催泪弹,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不断和身边的友人议论着电影中的情节,沉浸回味在其中。
影片中再现的大地震惨烈场景令我触目惊心,23秒天崩地裂,平静的生活瞬间就被摧毁粉碎,那轰然垮塌的房屋、四散坠落的瓦砾、惊恐逃离的身影、撕心裂肺的呼救、哀鸿震天尸横满地的画面,真实的展现出生命遭遇天灾的残酷和脆弱。也是这23秒,从视觉和心灵上强烈的冲击着我的感官,自身犹如被牵引穿越到34年前灾难发生的那天。在这样心灵震撼和共鸣下影片中的故事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当我看到母亲元妮必须要在被石板压着的孪生姐弟中做出选择时,我的心也被紧紧纠结在一起。同是亲身骨肉,手掌手心,却要由母亲去决断谁生谁死,而孩童生命的垂危,地震危情的严峻不容她多做思考,更没有机会满足她同时保住两个孩子的生命,她哀求、无助、苦痛、绝望可她必须做出抉择。也是这个选择,让一位母亲从此背负上沉重的心灵枷锁。震后,虽然一个人生活艰难,但她仍婉拒他人的爱慕,坚持独自含辛茹苦的抚养儿子方达,甚至儿子长大后外出打拼衣锦还乡时,她也不原意跟随儿子去过更舒适更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一个人守着丈夫和女儿的遗照继续承受孤独和 清贫。这位母亲,带着对女儿的愧疚,在爱的前提下用自我折磨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心灵的赎罪。
影片里震后奇迹生还的女儿方登,幸运的活了下来,并且被军人夫妇收养。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烙下了地震时,母亲选择放弃自己的印记,这个心结一直伴随着方登的成长。她不愿回去找寻生母,做出很多伤人和自伤的事情,却未意识到这是埋在心中的怨恨吞噬着她的内心,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她活在怨恨和痛苦中,对亲人的思念化成内心的自我封闭,用远离、和叛逆治疗舔抚内心的创伤。直到她再一次亲身经历汶川地震,体会大灾中人们心灵和道德的碰撞后终于解开心结,踏上了找寻生母的回家之路。看到此时,我内心不禁唏嘘,女儿方凳因为怨恨而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情,更因为怨恨而不能体会母亲的痛苦。现在,她明白了,懂得回报和感恩,而顿悟这份迟归的爱,用了30多年的时间。人生有多少个30年,又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岁月的等待。
在看到影片中唐山人民烧纸祭奠而火光遍城的悲壮影像,以及镜头前那刻有因地震逝去的20多万个姓名的铜牌时,我的耳边不禁回想起剧中的话语:“真的没了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剧中女儿方登发现真情,找回温情之时,母亲元妮还在世的设定安排,让我感到了遗憾中的圆满。我记得在影片中,一盏盏许愿灯飘飞之时,有一盏灯上描写着“感恩”两字。我深刻的感触到在山崩地裂后,能够修补心底裂缝的唯有人间的真情,懂得珍惜生命,直面人生,奉 献真情,感恩回报才能诠释出生命的真谛与美好。如今大灾已去,生活在和平稳定中的我们,仍要懂得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珍惜生活,珍惜我们身边的人,不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同事,都将对爱的感恩融进每一天,当我们彼此健在并拥有着对方的时候。
当然,在我们为人间亲情、母爱而感动的时候,透过影片,我们看到解放军战士不顾自身安危,一直奋力救助群众,直到累倒在抗震一线;还看到很多人顾不上对自己家人的照顾,而拼命的寻找其他生存者。。这些面对群众危难之时勇于无私救助他人的人们,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唐山记住了他们,唐山人民记住了他们。在唐山大地震中,夺去了242769人的生命,活着的人在默默承受这惨烈巨变的同时,仍咬牙坚持,积极生活着,正是这种珍惜生活,积极生存下去的信念,折射出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生活勇气,唐山的人民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恩回报着曾经接受的博爱救助,如今一个崭新的唐山又再一次屹立起来。
《唐山大地震》刻画了人性的至善至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揭示了建设新唐山精神内核。如今生活的车轮不断在前行着,曾经伤痛的历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为大灾中不幸遇难的人们祈祷、为大灾中真情大爱而感动之时,懂得用感恩之心面对苦难,用珍惜之情对待生活。面对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珍惜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减震减灾做出自己的努力!指导老师 李艳华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家4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救弟弟”的人生最艰难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32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后又奇迹般生还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32年。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定居国外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当年的选择。在结尾片段,母亲得知女儿死而复生,激动万分,她低垂着头不敢正视女儿的眼神,最后下跪向女儿认错。对此,我感慨万千,母亲何错?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会把无私的爱给予自己的孩子,哪位父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宝贵的生命?大难面前,生死抉择,真正在做出选择的其实并不是父母,而是当时当地整个社会对生命的观念,对性别的观念。
先说对生命的观念。姐姐年长,弟弟年幼,在世上吸取雨露阳光的时间姐姐多于弟弟,作为母亲,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让弟弟的一生吸收到和姐姐一样多的雨露阳光,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再说对性别的观念。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当时中国虽然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依然是靠体力吃饭,依然是靠男人吃饭,男孩的作用大于女孩,是整个社会选择了男性,作为母亲,不可能做出有悖于社会的选择,否则,就会遭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拷问,背上更沉重的十字架。
因此,我认为,当年母亲做出“救弟弟”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因为那是生命的选择,那是社会的选择,母亲的一声“救弟弟”,其实是时代的呼声。倒是姐姐,我认为应该向母亲下跪。
32年了,她应该知道母亲日夜生活在自责与思念中,她完全有能力解除母亲的这份自责与思念,但她没有,她一直生活在怨恨中。如果没有汶川地震,母亲会抱恨终身,而她自已则会怨恨终身。
反观自己,我有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记恨自己的父母,其实父母从来都不会记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过错,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的希望。
《唐山大地震》让我懂得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但愿我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爱给于我生命的父母。
八(3)班梅道中3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有感
感恩,因为我们活着
——观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影片以1976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细致的描写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人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23秒,短短的时间活生生的人就化为乌有,那种痛苦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泪水背后的缕缕温情。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母女之间的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曾觉着李元妮很悲惨,她背负着两个人的生命——丈夫拿命换她,女儿的生命是她放弃。一个内心负载这么多的人,活得该多累。女儿方登一生都会是悲剧,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
影片上映以来,媒体报道用的最多的词汇是“泪水”;谈起这部影片,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是“感动”。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带给我们的,还是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人的“帮一点”,从一个隐姓埋名的爱心符号,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爱心群体,“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新唐山人文精神,一种特有的品格和精神!因为他们还活着!深思这些感动,我想这来自于所有中国人心中那根共同的真、善、美的琴弦。
“23秒,32年”,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数字。23秒能失去什么?32年能感悟到什么?感叹地震的震撼之余,感动于人的内心情感。其实地震只是载体,大事件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在浮躁的社会,情感的复杂多变,心灵浮动,没有归属,社会的种种诟病,我们常害怕岁月流逝,却总忘却活着是多么的可喜!很多时候,会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其实,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我们确实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毕竟,有生命就有情感。影片用宏大的情感叙述,告诉我们在老天爷面前不是抱怨,而是感恩惜福,困难和灾难并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人心的泯灭!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延续,无法阻挡,情感被生命承载,生命才如此有意义。
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所以我们不该仅仅感动流泪,因为,活着,路还很远,等待我们去做的更多……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有感
责 任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突然发生7.8级强烈地震,就在那一刹那24万同胞失去了生命„„”。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式的文字在我来唐山工作之前就经常在和“地震”这两个可怕的字眼相关的文幅里面看到。今晚我看过冯小刚导演主持拍摄的《唐山大地震》后心潮澎湃,泪水划过脸颊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顿时闪现出两个字——“责任”!
我虽然籍贯不在唐山,但如今也属于唐山人民中的一分子了,出生在唐山,嫁给唐山人,爱着唐山!在电影中我寻找出了七个感动,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长大,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如何去爱,这七个感动在我心中凝聚出“责任”二字!
第一个感动是元妮和丈夫在冲向回家的路上,没有一丝的疑虑,冒着随时被正在倒塌中的砖瓦毁灭的危险,方登趴在窗口撕心裂肺的叫着“妈—妈”的时候,元妮用着一种无助却又超乎常人勇气的应声“哎,我来列~~”,我的眼泪唰一下就夺眶而出了!这种责任是除了母亲任何人也给不了的吗?!可能是吧!我感动于元妮那基于纯粹的母爱,我感动于元妮那不顾生命的大爱!未来,当我做妈妈的时候,这种责任我是要承担的!我是会承担的!
第二个感动是元妮就要冲进楼里的一刹那,丈夫大强一把拉住她,自己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楼里,倒塌的楼体却无情的把大强压在废墟之下。大强用最宝贵的生命保护了妻子!我的泪水没有休止,我缓缓的靠在我老公的肩膀上,不知道他能否为我而牺牲自己,反而我倒不希望我老公这样大爱无疆,因为我相信他,因为他是唐山人!他具备这样大男人的责任感!第三个感动是那对儿解放军夫妻,为了“地震孤儿”方登能过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生活,毅然决然的没有生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我是第一次从荧屏上看到陈道明老师哭泣,戏份中那父爱如山的意义,使我泪从心涌,他打了“陆毅”那一巴掌,声响很大,我觉得那一巴掌越狠,越能说明他挚爱女儿越深!养母“陈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和一块老上海手表转给了方登,养父养母对养女的这种爱,来自于解放军那无比神圣的责任感!来自于善良的人们那份朴实的爱!
第四个感动是元妮32年以来,每逢清明、节日都给大强和方登烧纸,都念叨咱们家搬家了,家在哪里哪里,怎么怎么走。方达说:“妈你别说了,听着瘆的慌”。方达给元妮妈妈买房子,元妮不搬家怕大强、方登找不到家。元妮拒绝衣服店邻居大哥的追求,孤守过日。周围看电影的同事有说的,有笑的,而我却又一次发自内心的落泪。为元妮对丈夫的忠贞不渝而感动,为元妮对丈夫、女儿的思念而感动!这是夫妻之间应该把自己最忠贞的感情,完美无缺的献给对方的最好印证。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感情诠释!
第五个感动使我内心五味交杂,方登考上了杭州医学院,认识了在校研究生“杨志”,他们恋爱了,有了两个人爱情的结晶,而“杨志”却争当了负心汉的角色。方凳坚定的留下了孩子,自己带着“点点”悲戚过日。后来嫁给了加拿大一个律师,虽然他比方登大上16岁,但是通过方登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真爱,而且过上了比较丰裕的生活,方登的这种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也巩固了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只要相信自己,不丢弃对自己的责任感!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的!
第六个感动是方登在父亲的墓地,向妈妈道歉,连续几声的“妈妈,对不起!”使我泪流满面,心如刀绞。我为方登对母亲那份不变的眷恋,为她们那份不可动摇的母女亲情,为了母女32年后的团聚而感动!因为我父母远在700里外的城市,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养育了我26年,而我总觉得还没有对他们尽孝一分,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身边所有的人,这样才能弥补一下我对于我父母内心中的愧疚之心,从中我体会到的是儿女对于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是现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具备的责任!
第七个感动是片中唐山大地震及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国各方各界组织力量援救汶川之举!它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显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它显示了人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
这种感动要上升到一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得以升华,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和平、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