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1
院士下田 把脉产业发展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16年10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发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到2015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值达800亿元,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朱书生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还发现澜沧县的松林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两年多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在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2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4月正是冬季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小型拖拉机顺着垄墒来回穿梭翻土,密密麻麻的马铃薯从地里蹦跶出来,村民们紧随其后,挑选、分级、装箱。作为最新开辟的全国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地之一,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出产的新鲜马铃薯当天就被运往昆明,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全部收完估计能分得1万多元的纯利。”看着这样的丰收景象,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清悬着大半年的心总算踏实了不少。
去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的蒿枝坝村民小组实施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由于村里从未种植过冬季马铃薯,张文清和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2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100亩土地,示范种植。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在每片示范种植基地,都有一个监测器挂在松林间。“这用来收集降雨数据,全天候监测种植区域的土壤、大气状况。”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刘屹湘说,在雨季来临,降雨量到达警示值时,就需要利用避雨膜调节雨水,控制病虫害发生。就是凭着这样严谨的科学管理,朱有勇院士团队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毛如志博士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帮助村民制订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各产业成效初显。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告诉记者,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记者了解到,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18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荣廷昭院士和傅廷栋院士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陈宗懋院士的《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邓秀新院士的《热带水果关键技术》、黄璐琦院士的《中药材资源普查》等院士扶贫项目正相继落地实施。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3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太多学术和科研贡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榜样,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4
朱有勇同志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选择在科研院所工作,但是他却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用科技为脱贫攻坚“助力”,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迅速的走出贫困。他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底色,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的投入到脱贫事业上,他长期驻扎在脱贫一线,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技术和指导,他都是一一作答,通过几年的努力,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让当地的群众顺利实现了脱贫,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脱贫战场上的“冲锋者”,面对困难,他百折不挠、屡次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就是想找到贫困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植物,几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都是同群众一起,勤于耕种。他是群众心目中的“农民院士”,更是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朱有勇同志用科技改变了贫瘠的山村,甘于奉献、忠诚为民,用实际行动点亮初心,践行使命,为脱贫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开方,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
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服务人民,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朱有勇同志致力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他深知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找准病症,就能实现有效的增收。他用科技改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被群众亲切的誉为“教书匠”,群众对朱有勇同志心怀感激,他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榜样,我们要坚定的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成为移民有担当、有胆识、有作为的共产党员,为脱贫事业注入活力源泉。
朱有勇同志虽然已经65岁了,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放心不下在水深火热中的困难群众,他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种植技术,也把自己获得的科学奖学金捐献,只为让困难群众或者更多的技术,他用科技为脱贫“助力”,他的大爱必将激励更多的脱贫攻坚干部在一线埋头苦干,让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5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他和团队在当地推广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带领团队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创立仿生技术,最终克服了连作障碍;开设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等培训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朱有勇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们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切实的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早日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而在农民眼中,他就是一个对田间作物搭配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什么是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朱有勇院士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保专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奉行“土地出成果”、“动手出成果”的实干家。在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农村,朱有勇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能挽起裤脚就下田干活,而是他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总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1955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地道的农民子弟,如今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家 973 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植 物病害理论”; 主持完成国家 973 项目、863 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 作项目二十余项;在 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 等国内外 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6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 和省部级科技奖 12 项;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校 长从一个农民成长到院士用了 30 年的时间,坚持一个科学梦想,在试验中默默度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正是这份执着使他的试验成果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
要学习朱院士心系国计民生、立志奉献“三农”的爱国精神。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如他所说:“我们今天 1
取得的研究成果得益于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正是对家乡的“爱”和对云南的“信”,使朱有勇院士坚信这个领域的一切未解之谜都能在这方山水中找到科学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要学习朱院士团结协作精神和感恩之心。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他自己几 十年坚持的信念,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朱有勇的研究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面对着所有的荣誉,朱有勇都会在一切场合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一个团队智慧的结晶。朱有勇院士经常说:“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里的领 导多次到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 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就是我最欣慰的事 业,也是最大的福。”“如果没有这一切,就不会有我的研究,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真的是要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农民,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所有的一切,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及我的事业。”朱有勇说得很认真,很诚恳,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 一个人,他怀揣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
通过此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朱院士为榜样,要树立“顶天之勇气、立地之精神”,修德、修身、修业。
第三篇:学习朱有勇教授精神--方海凤
学习朱教授先进精神
做时代先锋青年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年 12 月 8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 2011 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 54 名新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官方消息到了学校之后,我们都感到了相当的荣耀,朱教授1982 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 《Nature 》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 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而在农民眼中,他就是一个对田间作物搭配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什么样?朱有勇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
对出生农家、学习农科、服务农业的朱教授来说,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几乎都和农村农民有关。在云南农大,朱教授是最受学生青睐的硕导和博导之一。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保专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奉行“土地出成果、动手出成果”的实干家。在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农村,朱有勇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能挽起裤脚就下田干活,而是他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总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现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面,很多人靠着父母的家产在学校里面悠哉,听着朱教授的事迹后也只是在一边想着是不是以后也可以靠父母做后盾弄一个这样的荣誉,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幸苦。当然在我们学校里面有很多的农村孩子,有很多人都知道住朱教授给我们 农村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变革,也知道土地里的成果是来得最实在的,我们或许不能像朱教授一样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能够有朱教授的那种精神,即使是一直在最基层苦干,即使每天只是跟这千百年不变的土地打交道,我们也要让自己的精力全部融入到土地中,像大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去回报社会。
对家乡的“爱”和对云南的“信”,使得朱教授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奋斗,我们在生活中没有谁笨谁聪明,仅仅是少了一份坚持一份热情,未能做到把类似于对母亲的那份爱,散发到全社会里面。朱教授的精神是我们学校学习的方向,更是我们当代青年人人生的一个重大启示,我们缺乏朱教授的那种沉稳,缺少一种很好的团队精神,也缺乏对梦想坚持不懈的热情。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如意,在梦想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或许我们会觉得很累想后退,会觉得孤独,但是总会有一个理由让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有一些人会陪你走下去,就像朱教授说他最快乐的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成果,不断服务云南农业,就这么简单。”
朱教授是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和明灯,更是云南农业的先行者,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坚定地前行,将来跟寻朱教授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技术学院
10级电气 方海凤
2010311242
第四篇: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54名新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1977年恢复高考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2002-2004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06年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农大校长。2006年起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朱有勇教授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遗传异质、稀释阻隔、气象因素、协同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在PLoSONE、Phytopath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新技术,在国内外累计推广应用上亿亩,实践检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理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多项。
朱有勇教授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受邀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大会和国内植物保护大会作大会报告。标志性研究论文“Genetic diversity for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单篇引用频次在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排名前列。Nature和Science等刊物作了专题评论,认为朱有勇等的科学发现,突破了品种单一化的弊端,为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佐证。他研发的相关技术推广应用上亿亩,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受到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十余个国家的媒体关注和报道。他的工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研究新生长点,主持建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队伍。
朱有勇教授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在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三农”人物,全国高校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有勇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朱有勇教授当选院士,全校师生倍感振奋,我们将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以朱有勇教授为榜样,敢于“顶天”,勇攀科学高峰,甘于“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学习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政法1102班 郑丹秀 111070070 风雨兼程,海纳百川,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梅州这块土地孕育着许多良才。
我们上了一节珍贵的课,围绕着学习28位梅州籍院士做人做事做学问,爱国爱家乡的感人故事,发扬客籍院士精神,弘扬“崇文重教”优良传统,让文化梅州薪火相传,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成才、勇于奉献的一节课。
通过学习了28位梅州籍院士的事迹和精神,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特别是嘉应学院的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当我们聚焦着这些梅州籍国家级院士,聆听着这些院士治学做人的故事;不但彰显了世界客都的深厚底蕴,而且弘扬了院士的大家风范。他们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让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
这些院士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政治、医学、物理、建筑、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着显赫的成绩。为自己争光、为家乡争光、为祖国争光。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者,都是祖国的骄傲。而在这次的主题班会学习中,最令我产生深刻印象的是李国豪先生。李国豪先生是国际著名力学和桥梁专家,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跨桥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振动中的许多难题,著述丰富,对桥梁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除此之外,李国豪心系家乡、怀念故土、不忘客家的情怀令家乡人民崇敬和爱戴。他有一句治学励志的格言“遇难无苟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共勉。
院士们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专业精神和工作风格。作为祖国栋梁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精神,我觉得我们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开拓进取,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来真正地吸收他们的精神的精髓。他们胸怀祖国的奉献精神、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淡泊名利的朴实精神更是我们的要谨记于心的学习目标。在当今这个鱼龙混杂、道德下坡、拜金主义、贪腐盛行等不良的社会现状中,院士们的精神和工作风格对于端正我们的态度,纠正我们的思想,鞭策我们的行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完这节课,我的内心澎湃,心感佩服,又觉得有点惭愧。但是我相信我们会秉承着他们这些院士的精神,做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