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7:2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一篇: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众 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 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 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 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同时,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思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他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的和谐包含多个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就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协调和缓解各种社会矛盾。让“孝悌”思想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规范,人们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会有忤逆为乱之举。“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风气,这一点升华到整个社会中,就是对每一层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服从。这不仅体现 出了博大的仁爱之义,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和为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伦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设 走上康庄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当今社会,在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孝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它在当今社会 中依然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孝悌”思想作为儒学的根本,曾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孝悌” 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最终化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给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 同基础,我们是不能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将其抛弃的。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类型,“孝悌” 思想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其四,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一切伦理道德又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孝悌”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朴、和谐的一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孝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孝悌”所倡 导的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礼仪文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孝悌”要求人们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勤勤恳恳工作、建功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敬业精神;“孝悌”是爱国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神圣的爱。事实证 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完成的。另外,“孝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孝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 部分。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和谐”,其渊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热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热爱他人、社会和祖国。可见,“孝悌”之道,“作为家庭伦 理规范,充满了中国伦理所蕴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基础上的和睦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的基本特点,具有调节 亲情、维持家庭、稳定社会的独特功能。”

第二篇: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范文]

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众 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

“孝悌”唯以诚为贵。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 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 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 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同时,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思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他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的和谐包含多个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就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协调和缓解各种社会矛盾。让“孝悌”思想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规范,人们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会有忤逆为乱之举。“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风气,这一点升华到整个社会中,就是对每一层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服从。这不仅体现 出了博大的仁爱之义,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和为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伦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设 走上康庄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当今社会,在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孝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它在当今社会 中依然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孝悌”思想作为儒学的根本,曾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孝悌” 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最终化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给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 同基础,我们是不能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将其抛弃的。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类型,“孝悌” 思想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其四,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一切伦理道德又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孝悌”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朴、和谐的一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孝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孝悌”所倡 导的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礼仪文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孝悌”要求人们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勤勤恳恳工作、建功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敬业精神;“孝悌”是爱国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神圣的爱。事实证 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完成的。另外,“孝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孝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 部分。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和谐”,其渊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热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热爱他人、社会和祖国。可见,“孝悌”之道,“作为家庭伦 理规范,充满了中国伦理所蕴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基础上的和睦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的基本特点,具有调节 亲情、维持家庭、稳定社会的独特功能。”

第三篇: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第四篇: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它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这是个: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在这十大传统美德中,我想说说对“仁爱孝悌”的看法。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论语“八佾(yì)》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第五篇: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虽然由于不少草原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难以形成文字表述的作品;草原民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文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草原民族大都随历史演变而不复存在,其口传的、文字表述的作品也随之消失,但是,客观地、历史地进行分析,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草原民族在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时,还有体现草原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色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言诗、经跋诗、赞颂诗等。这些文字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

首先,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体现。一部英雄史诗,特别是一部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往往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部优秀的英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可以将“处于英雄时代具有原始新鲜活力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8页、131页)。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英雄史诗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希腊人将拥有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视为至高无尚的光荣;印度人为拥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一些心怀偏见的人长期以来以汉族地区未发现大型英雄史诗为由,断言中华民族没有规模宏伟的英雄史诗,并据以在文化上对中国人进行贬低和排斥。

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格萨尔》原产生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格萨尔》史诗长达18000行,不仅口头流传于蒙古各部,而且形成了各种手抄本、木刻本,对蒙古族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江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共8部,长达20多万行,从头至尾唱一遍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柯尔克孜人将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集中到英雄玛纳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长篇英雄史诗集中于草原地区。在东起黑龙江、西抵天山、南达青藏高原的广袤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中国草原英雄史诗带。《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规模恢宏,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足以与《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媲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第二,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历史文献。

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草原民族留下来的史书甚少。民族的历史大都是以史诗的形式传唱,或是在中原朝廷的史书中记载。草原民族的史书,首推《蒙古秘史》,以及《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

《蒙古秘史》不同于英雄史诗,首先是史,系统记载了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特别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的历史。《蒙古秘史》从蒙古族的起源开始,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关于12~13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生活风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当时蒙古高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文件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政治、历史、军事、思想、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籍。同时,《蒙古秘史》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特别是不同于作为中原汉文化载体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色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叙述出来。《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文体和韵文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人物生动,对话传神,其间在矛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往往有大段的诗体语言)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文学体裁的新形式。

因此,国内外不少专家认为,《蒙古秘史》“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Б·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从史学角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三大史料之一,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比起其他两部来最为具体,最为祥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巴雅尔:《〈蒙古秘史〉代前言》,《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蒙古秘史》之后,《阿勒坦汗传》、《白史》、《黄金史纲》、《蒙古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四卫拉特史》、《准噶尔史概要》等相继问世,蔚为蒙古民族史学的洋洋大观。

第三,草原诗人、文学家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较早期的草原民族在发展历程中,虽然也出现过自己的诗人或民歌作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大都散佚,作者也未能为世人所知。如著名的《匈奴歌》、《敕勒歌》,歌虽传世,但是作者则难以考识,其他的作品也难以寻找。蒙古民族兴起朔漠,延续八百余年而不辍,涌现出一批在中华文学史上光芒熠熠的明星。

有元一代,出现了以萨都刺、乃颜等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诗人。萨都刺自幼聪敏好学,喜为诗文,后以进士及弟,步入仕途。由于自幼家境贫寒,颇受困顿,对社会下层接触较多,萨都刺为官之后能关心民生疾苦,清廉正直,颇得百姓称道。在他的诗文中,既反映了元朝后期民生艰困、民怨沸腾的严峻现实,也批判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腐败堕落的政治黑暗,还抒发了虽有济世救民之志、却无补天之力的愤懑与压抑。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首,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后人誉为“诗史”,其豪迈旷达的诗风也颇受历代评家的赞扬。

清代是蒙古族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故事、民歌大量产生,文人文学、诗歌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乌巴什洪台吉传》、《巴特尔扎布传》代表了这一时期短篇小说的成就。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箭筒士阿尔嗄孙的传说》、《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卿》、《额尔古勒岱》、《察哈尔八旗》、《恩都噜勒汗的故事》等,经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罗卜藏丹津等人整理,成为传世之作。莫尔根格根(罗卜藏丹碧扎勒赤)、丹津喇布杰、包冷、扎雅班第达·罗卜藏丕凌列等人的诗歌创作是这一时代草原诗歌的代表。

清代后期,旺钦巴勒、古拉兰萨、尹湛纳希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尤以尹湛纳希成就最为突出。由旺钦巴勒开始创作、尹湛纳希完成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继承了《蒙古秘史》的优秀传统,汲取了汉族章回小说的叙述手法,以编年体与演义体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自成吉思汗创业至窝阔台即位后的历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蒙古草原的历史画卷,成为蒙古文学史上历史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丰富,描写细致,文字优美,对蒙古族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尹湛纳希、古拉兰萨还是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尹湛纳希的译著《三妙传》(《红楼梦》节译)、《中庸》,古拉兰萨翻译的《水浒》,都对蒙汉文学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载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