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编导高考影视评论写作教程
2015年编导高考影视评论写作教程
一、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评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既有着与一般理论文章写作共同的特点,也具有与一般理论文章写作不同的特点,因此,应当基于其特点,注重其内在的写作要求。
1、立意深刻,首先应做到观点的正确与准确,同时尽可能做到富有新意和深度。
2、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应当严谨与完整,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应联系紧密,合乎逻辑。其语言应主要是理发的语言,而不应是散文的、叙述的语言。
3、文风端正,电影评论应倡导健康的思想与审美倾向,坚守良好的文风,坚持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
4、行文流畅,尽可能做到文章的流畅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语言应做到准确、规范,富有个性。
二、电影评论的写作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 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2.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① 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② 观点一
③ 过度段
④ 观点二
„„
最后:结论
(三)、影评写作的注意点:
1、梳理故事应该成为写作的准备,不能写在试卷上。
2、不要仅仅谈“内容感受”。
3、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4、“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能动手写作。
5、学会舍弃。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张卷子里。只要与众不同,合情合理,内部有逻辑关系就是好文章。
6、“论风格”的试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风格。“艺术特色”类的也是如此。只写一些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很少提及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论风格。
(四)、常见的几种低分试卷
1、复述故事型:顺着故事的线索写,把故事“翻译”一遍。65分左右。
2、介绍复述型:打乱了顺序复述,最终还是复述。65分左右。
3、全面赏析型:涉及面很广,却缺少内部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70分左右。
4、散文杂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却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
三、常见的标题种类:
1、赞誉题。如《大兵电影·大师手法》《喜剧民族形式的成功探索――影片〈两对半〉观后》《雅俗共赏的新尝试――浅议影片〈神鞭〉》。
2、论断题。如《从女性崇拜的轰毁到理想人格的破灭》《〈黑面人〉的奇、情、味》《“无力回天”的悲剧》。
3、论战题。如《驳斥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问题》《清算刘呐鸥的观点》。
4、批评题。如《何时梦醒?写在〈粉红色的梦〉后》《〈脂粉市场〉的三点缺憾》《白障了的“生意眼”》。
5、比较题。如《从东西文化观〈罗生门〉与〈公民凯恩〉》、《论张艺谋的“点金式”――〈菊豆〉与〈末代皇帝〉之比较》、《电影艺术中的几泡尿》。
6、设问题。如《扩张?传播?交流?--从文化角度感受〈泰坦尼克号〉》《恶耶?善耶?喜耶?悲耶?――话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端盘子”的出路在哪儿?》。
7、并列题。如《〈机组乘务员〉与“灾难片”》《情境·人物·戏》《嘎劲与雅气》。
8、转折题。如《一个太阳,两种感受》《〈皆大欢喜〉看后皆不欢喜》《“西瓜地”不如“裤料”》。
9、拟人题。如《生活在叹息》《道具的抗议》。
10、比喻题。如《硬吞香蕉皮》《家:苦海方舟――〈红西服〉印象》。
11、哲理题。如《美,是性格和表现》《立异方能出新――谈〈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反色彩效果》。
12、熟语题。如《半场荒唐梦,一把辛酸泪――评包氏父子“理想”之毁灭》《儿女情长,英雄志壮――谈〈秋瑾〉中一双小独生女的穿插》。
13、格言题。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怎样看待影片〈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略谈〈大桥下面〉的含蓄美》。
14、诠释题。如《Quatsi就是生活――论戈德弗莱·雷吉奥的影片》。
四、开篇的方法:
开篇是文章的面目之一,不可随意处置。陆机的意见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宋代吴沆主张“首句要如鲸鲵拔浪,一击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于落句要如万钧强弩,贯金透石,一发饮羽,无复有动摇之意”(《环溪诗话》)。元代陶宗仪引述乔梦符论乐府做法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辍耕录》)。明人谢榛则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清代李渔总结作文妙法说:“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闲情偶记》)学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则说:“一篇机局扼要,全在‘文之发源也’。此处若得势,则后‘皆有力’。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
开篇之结构与操作也便显得分外困难。总结既往,列示成功者如下:
1、入手擒题法。此类开头法一般单刀直入,胆气逼人,引人注目。
2、概括题义法。此类开头起句居高临下,提挈全文,使后文之开展统体一贯,不蔓不枝。
3、突兀壁立法。这种开头,往往劈头一段怪论,骤然读之,大有“高山落石,不知其来”之感,不知作者缘何生出这许多奇语妙思。
4、代用他人评议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引入其他相关评论,而后入题。
5、借他人疑议法。这种方法一般先以他人存疑之展开为整体介入做成基础,使继后的讨论更趋合理。
6、类比开头法。这种方法往往由同样的、相近话题谈起,而后极自然地引入正题讨论。其间“单元观念史”意识极为明显。
7、借历史指涉开头法。这种影评往往由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趋势描绘入手,而后介入更为具体的本文评论。
8、简介开头法。此类开头往往简要介绍一些影片信息,借此给读者一些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利于说服读者。
9、导演风格或情况发展开头法。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影评开头法,它往往借介导演、演员或主要评议对象个人的风格、经历来引出对影片的总体分析。
10、借社会反应开头法。这类开头法先引出社会对一部影片的各种反响,而后再介入个人分析。
11、先扬后抑的开头法。这种开头法颇与我们熟悉的辩证眼光相似,但它的用法却不同于辩证眼光的一面怎样另一面怎样,而是将中心力量落在其最后一点上。前面的褒扬只是贬抑的一种铺垫。
12、以旧带新法。这种开头法先写人们熟悉的“远闻”、“旧闻”,“推陈”为了“出新”,达到比较、沟通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有起兴之功用。在这里,可以从古代的一事件、古代某一名人、古典文学中的某一事实写起,也可从当代文学作品的某一事实写起。
13、解题法。这种开头方法直接承题,并对标题做十分有效的说明、诠释。苏联著名评论家谢·阿·托洛普采夫对中国新时期电影(包括文学)的论述,所用标题是恐怖式的――《长城的坍塌》。
14、设问开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设问题,而后再逐渐展开。其吸引力与悬挂的角度是十分明显的。但设问要准确、科学。
15、对比开头法。很明显,这是一种使影评对象处于许多可比物组成空间从而 强撞击、强对抗的一种开头法。有泛比者,也有两相比者,有全方位之比,亦有单项元素之比。关键看影评之需要。
16、再现画面开头法。这是一种影评者十分熟悉的开头法,它先是以不愿影像来完成叙述,并为继后的讨论限定视域。仿如电影的镜头语言,这里的文字十分有趣。
17、抒怀开头法。这是较为常见的开头方法,以流畅之笔状写观影后如诗如画美妙感受的方法。不用说,它的文学性相当强,用语相对讲究,夸张程度及主观性也强。但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利于信息传播。
18、议论开头法。不用多说,这是借议论开篇的方法,它的气势是相当充沛的,但不科学使用,会使读者觉得乏味。它需要特别。
19、直接开头法。不绕弯子,不铺路、搭桥,而是干脆利索,直奔主题的正是直接开头法。
20、说明性开头法,这种开头法往往单列一段,用来交代影评主体的用意、姿态、目的,以及一些特别的事项。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开头的文字风格与正文会有相当悬殊,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渗透着影评人的人格、风格。
五、主体段落 当然是极端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们最翔实地报告着影评人的心得、感受。因而,篇幅也长,我们无法详细例举。由原由而言,提醒注意如下几点:承接开篇;最好分成各小段,利于集中诉求,也利于控制动作;论证要扎实,且忌轻浮放浪;注意必要的修辞技法等策略运用。
六、结尾
与开头受到相近程度重视的是结尾。俗语有云“头难起,尾难收”,正此之谓。一篇文章假使开了好头,却无好结尾配合,同样会令作者惨遭失败之命运。刘勰说过:“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
1、要总结式。在许多内容复杂难懂的影评结尾处常用此法,它不仅可为读者收拢正文所开诸头绪,提醒正文内容,而且,更可强调重点。
2、号召式结尾。这种结尾秉承前文宗旨,利用简洁文字,强调主题的价值,并希望有更多反思、讨论。例如张晓崧《悲剧的“悲剧”》一文指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产生悲剧产生悲剧并需要悲剧的时代,但我们的电影却不敢写悲剧,即是写了敢不敢写足。
3、反诘式结尾。这种结尾以反问来强化意思,使正文所点化的意见更有其力度。张怿琼《于细微处着色》正有这样的特点。
4、进一步扩张法。这种结尾,在正文结束的后,使讨论的问题有进一步的扩充,除保存本有力量外,更加入了大量的辨析,给文章留有一个永远追寻的印记。刘南《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进行论辩,对王一川文章的若干观点作了个人化论析。
5、设置疑问结尾法。这种结尾法与扩张结尾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只是它不曾有野心企图添加什么,还是原有的世界里打问探访。但它却以最终的一个疑问作为结尾,留下了不尽的思索,召唤读者加入批评的世界。
6、议论深化结尾法。这种结尾借议论之手段,使影评的中心观念再次得到强调。美国电影评论家布·巴沃的影评文章《寓美于质朴之中――评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所能显示的特征中,就有结尾的身影。正文评述过它的魅力、人物、表演、不足等。
7、缺点陈示法。这类结尾当然是与正文结构紧紧相联的,以主要的篇幅力赞影片的成功,最终,则笔法转来,指陈出若干的不足,期望引起关注。
8、描述结尾法。这种不常见的结尾是借着自然的叙述来完成的。它是理性分析之后,选择适当画面评议予以衔接,同时也是一种特别演化而感人的结尾方法。一种十分富于音乐效果的带有余韵的结尾法。
9、借他人的话语结尾法。不需多说,这种结尾法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它选择一句、一段专家或名人的话语,不但替我们表达了意见,而且,也使所发见解有了可靠的支持。一个联盟的方法。但问题却恰恰出在选择上,因为选择什么最合适是一个让人苦恼的工作。成功的作品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叫我们明白了一些东西。
10、自然结尾法。(更多内容参阅《编导高考培训手册》)
七、文字的要求。影评写作有如下几点格外重要,务须慎加注意。
1、具体的语言。影评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行为,因而,借语言重塑表达观感的影评的中心便是具体化原则。因为读者是如此依赖对某一场戏或段落的具体化。
2、注意文字的显义与蕴义。显义指字典意解,蕴义指一个字的任何相关意义,或指言外之义。何去何从,要观察具体的语境。
3、注意语调。语调当然反映着你的态度,务须慎重。“所谓的纪实手法绝不能被一般观众所接受”就会被视为作者过于偏激而无法做出客观评论,如果改为“纪实手法的问题是,它的朴素、平静、不喧哗往往会被一般观众所视而不见,从而失去效能”,则要中立,公允得多。在影评写作中,作者需要有相对的中立姿态,有其平常心。
4、尽可能使之富于变化。指称同一物时,适当的重复十分必要但由始至终只用同一面孔则让人生厌,成为降低兴趣的关节。例如,在讨论张艺谋影片特色时,是否可考虑“张艺谋”、“导演”“《红高粱》的创造者”、“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位几乎问鼎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导演”等的换用。
5、简洁到最好的地步。一切优秀的影评文章均要在经济原则上做文章,它应当用量少却收获大,而不是相反。在西方传播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概念,叫“KISS原则”强调撰文要简单、笨拙(Keep simplw,stupid),它也适合于影评写作。影评写作应当删去多余的字词,使文意明晰可见,有“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功效。
6、句型恰当变化。句型结构的单一是当今影评写作乃至一般作品创作中的觉疾病,过多地使用陈述句,使文章表意十分呆板,缺乏必要的灵气。
7、利用专有名词。正如凡·雷斯指出的,学术评论者的声名可以透过创造专有名词的方式予以建构,后来的使用者大都会采用前人加诸该名词的内在前提。专有名词的确可以帮我们说清楚很多深奥的问题,而无需过多的语言。
8、流畅与自然。写作影评自然当考究文字,斟酌用意,求一番炼意炼字之力。但切不可矫情失真,使心声失真、言词饰伪。例如大话、高话、官话之泛滥,就十分地让世人厌恶并唾弃。
9、文质彬彬。孔子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永远值得我们注意。影评写作当然要求注意深刻命意之后的文采辞章,因为“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0、注意文章节奏。
第二篇: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
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准备
既然口试的内容没有特定的范围,口试还需要准备吗?还能够准备吗?如何准备?
我们的建议是,口试还是需要做准备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做准备。在这方面,笔者有如下建议供考生参考。
1.考生好好整理自己的阅读情况。
你已经知道,考官将会考察你在文学作品方面和电影作品方面的阅读情况。这些问题,如果你临时想,很难回答得比较全面。比如,你说你读了不少书,但能够想起来的也就寥寥三四本,那么,我们只能认为你扎实只读过三四本。
所以,需要事先认真回忆一下,列个清单,以免到时候忘记了。
请考生特别注意,所谓阅读,是指从头到尾通读过作品原文,而不是只读过缩写本,更不是指你曾经通过道听途说了解到的一点作品的故事梗概。
千万别撒谎,故意把你只是知道个书名的书说成是你读过的。参加招生的老师的最低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你的阅读很难超出我们的范围,如果我们问起作品的具体情况而你又一问三不知,那么你会引火上身的。我们曾经因为怀疑一名考生撒谎而故意把另外一本书的内容说成是某本书的名考生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泛读(积累阅读量)的同时注意精读(仔细读其中的一部分作品),肯定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你不可能每一本书都读得很仔细,但也不能每一本书都读得不仔细,尤其是对那些你自己认为很好的作品。精读不必多,四五本就差不多了。精读的目的是,搭建一座便于你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桥梁。考官了解你,必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讨论,别无他法。如果你每本书都说不上来个一二三来,考官就无从了解你。所以,你要自己修好这座桥,铺好这条路。
2.认真回忆你的生活,加强自我审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看似简单,做到殊为不易。我们平时是不太习惯于自我审视的,但专业入学考试又要求考生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所以,有必要补上这一课。如果考生这么做了,考生肯定会在考试中受益的——不仅在口试中,而且在叙事散文写作、编讲故事、集体小品中都有可能用得上。
至于具体的方式,那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3.不要乱投师。
报考影视编导专业的考生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毕业生,没有接触过这个专业的相关知识,有的考生担心会考一些专业知识,所以专门请社会上的一些人给自己辅导。这种方法并不好。因为你找的老师未必真正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对我们考试要求的理解也未必准确,如果你听信他的指导,很有可能反而受到误导。比方说,有的老师会教你在散文的开头写个所谓的题记,其实这完全没必要,而且显得很多余;有的老师会教你在集体小品中拼命抢戏以突出自己,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有的老师会教你一堆你自己并不能准确理解(也许他也未必能)的所谓专业术语,让你在考试中用上,其实如果你使用不当,反而会成为你和招生老师之间进行交流的障碍。
另外,社会上的许多老师的艺术品位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考生受到其影响,示门巳反而个降低艺术品位。品位一旦败坏,就如同养成了坏习惯,是很难再纠正的。
之所以要提醒考生这一点,是因为考官在考试中碰到过不少被“污染”的考生。与其考生是半瓶水,不如考生是一张白纸。半吊子的考生,我们往往不会录取。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请务必谨慎。
正确的做法是:去读原作,用心感受,独立思考。你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心灵一定会感受到那些真实的事物,相信你会有能力发现真正的艺术之美。
当然,阅读本书也是正确的做法。这套丛书的作者都直接地参加过历年的招生,因此
说法最准确、最可信、最权威的,毕竟我们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
第三篇:如何写影视评论范文
一、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有的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棗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棗<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棗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棗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汇、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二、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2.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3.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4.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5.古庙棲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6.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7.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三、评论侧面的选择列举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範圍愈來愈廣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第四篇:影视评论
从未想过会为一部电影写这样的文章,原本只是冲着黄渤的喜剧去观赏,却未曾想竟弄的自己思绪万千,不吐不快。刺痛人心的情感,往往来源于梦境般的生活,醉生——梦死。梦醒,空留脸颊的两道泪痕。
开始是困难的,分手是痛苦的,何不只要中间最快乐的时光。——假装情侣
女主角是个干净的女子,素衣淡妆,眼睛纯净而哀伤。是一个内心有着潮湿,深深掩埋伤痛的灵魂。他与她的邂逅,是戏剧而又荒诞的。也许缘分本身就是荒唐的存在。面对情感如此强烈的女子,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的他,又如何逃离这宿命的枷锁。近似疯狂地互相伤害,让人想起从前一部小说的主角用刀片割开自己的手臂,看着鲜血从身体流出,一种病态的欢愉,终于,疼痛证实了虚妄的存在。
这仅仅是一个游戏,她,如风般不可琢磨,来去无影,他,仿佛只是游戏中的一件道具。或许,他们本该没有结局,宛若电影谢幕,人去楼空。他,如此平凡,怎能抓住像她这样的女子?后来我却发觉,我错了。斑驳的大雨,拍打着汽车的挡风玻璃,她对他说,游戏结束。他无言以对,她,泣不成声。原来,她只是个受伤的孩子。那强烈的情感,只是为了掩饰内心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一开始便不是一场游戏。她,将这场游戏当成灵魂的慰藉,所以她为此付出,是真是假,是现实还是虚幻已经不重要。感情的世界,覆水难收。那宿命的孽债,犹如因果循环,冥冥中已经注定。
他任由大雨拍打自己的身躯,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朦胧中,他渺小的身躯渐渐庞大。他敲开她的窗,一切过往都不重要,他爱她,仅此而已。如此纯粹,如此易碎。她埋头痛哭,她给不了他未来,她一直是没有未来的。他追赶着她的车,直到远去,消失......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平凡,因为那份执着,因为爱情中的人本身就是不平凡的。
冰天雪地中,他在一间小屋中找到她。终于明白他要找到她,这便是爱情,简单的令人不可置信。人们一直期待童话般的爱情,却将一切推卸于残酷的现实。人们却忘了没有相信童话的心,没有那份纯粹的执着,又如何得到童话般的她!
“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不让我打给你么。”
傻傻的回答,刺痛了她的内心,她知道,他会是她的未来。
她病得很重,他必须要出去找医生。外面风雪连天,他跌跌撞撞,雪中的脚印,好像他在这场情感中的弥足深陷,不可自拔。最终,一切被风雪掩埋。他倒在雪地中,她躺在小屋中,听着他给她录得故事,渐渐睡去......梦醒之后?他和她........
第五篇:如何写影视评论?
如何写影视评论?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棗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棗<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棗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棗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叉、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长城获救。情绪舒缓,历经沧桑的长城,苍茫浩瀚的群山,构成了具有深沉内涵的历史地理环境;小鸟、红叶营造出温馨安宁;黑子吹奏悲怆的叶哨;欧文窥见安洁腿上青痕与胸前红布包,设下伏笔;学吹叶哨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山村遭劫。劫后山村惨状,坑上被杀害的小孩、老人,墙角烧焦的女人,碾上血肉四绽的婴儿,山谷群尸,滤过色的闪回镜头展现日寇罪行。5.山洞争论。波尔对转山沟的看法,关于“真正军人”的争论,两种文化观的初次冲突。劫车遇险。再掀高潮,一战士为救波尔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对欧文冒险行为及盲动观念的否定。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棲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2.憧憬未来。玩家家,捏泥人,对未来的相往与服役期的争论,“别人把刀架在你头上时,你就什么权利也没有了。”欧文赠刀:“但愿你再也不用这个东西。” 13.黄河留影。进入抒情高潮。黄河奔腾咆哮,这是生命与力量的源泉;安洁的舞姿,动人的身影,“你能把照片给我吗?”“一定!”留下永恒的瞬间。
14.三炮就义。渡口,寨主遇难;三炮点火报警;三炮被埋,唱信天游。
15.河边激战。渡河遭敌伏击;花花被绑、火烧;欧文假降,拿出手榴弹威胁敌人救出花花;安洁中弹,黑子掩护,扑向敌机枪;激流中,“我们到家了”的呼喊声中,安洁举刀割断绳索;重伤的黑子拉响手榴弹,激流、巨浪、波光;岸上,波尔、安洁、花花三人迎着残阳和一片血红向前。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