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7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综合能力--测绘航空摄影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综合能力--测绘航空摄影
1测绘航空摄影概要
1.1胶片航摄仪(P213)[掌握]: 1.胶片航摄仪的结构和分类
单镜头分幅摄影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航空摄影机,它装有低畸变透镜。透镜中心与胶片面有固定而精确的距离,称为摄影机主距。胶片幅面的大小通常是边长为230 mm的正方形。胶片暗盒能存放长达152 m的胶片。摄影机的快门每启动一次可拍摄一幅影像,故又称为框幅式摄影机。单镜头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机主要由镜筒、机身和暗盒三部分组成。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机作为量测型相机,大多数设有两种类型的框标:位于承片框四边中央的为齿状的机械框标;位于承片框四角的为光学框标。新型的航空摄影机均兼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航空摄影对于航摄机主距的选择,顾及像片上投影差的大小以及摄影基高比对高程测定精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对于大比例尺单像测图(如正射影像制作),应选用常角或窄角航摄机;对于立体测图,则应选用宽角或特宽角航摄机。2.感光材料特性及胶片冲洗
胶片航摄仪的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通常可用感光度、反差系数、宽容度、灰雾密度、显影动力学曲线等进行描述,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乳剂层和片基。3.航摄仪的辅助设备 4.常用的两种胶片航摄仪
我国现行使用的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仪主要有RC型航摄仪和RMK型航摄仪两种。
1)RC型航摄仪 2)RMK型航摄仪
1.2航摄影像的分辨率(P214)[熟悉]:
1、数字影像的分辨率
2m分辨率影像是指一个像素表示地面大约2m×2m的面积,而非地物的大小。
2、胶片影像的分辨率 胶片摄影分辨率指衡量摄影机成像系统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线对”指的是一条白线和宽度相等的间隔(黑色)。通常情况下,胶片式航空摄影不直接对影像地面分辨率提出要求,如需要,可以通过胶片摄影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来测算。
3、扫描影像的分辨率
当采用胶片影像进行数字摄影测量生产时,需要使用专业影像扫描仪对胶片影像进行扫描数字化,扫描影像以扫描分辨率表示。扫描分辨率是指影像扫描仪在实现图像的模数转换时;通过扫描元件将扫描对象表示成像素所采用的最小面元单位,即一个扫描像素在原始胶片上的实际尺寸,常使用微米来表示扫描分辨率。扫描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可通过原始胶片影像的摄影分辨率、摄影比例尺及扫描分辨率测算。
1.3航摄仪的检定(P214)[熟悉]:
1、摄影机检校的内容
一般来讲,胶片摄影机检校的内容主要包括:(1)像主点位置(x0,y0)与主距(f)的测定;(2)摄影物镜光学畸变差或畸变系数大小的测定;(3)底片压平装置的测定;(4)框标间距以及框标坐标系垂直性的测定。
对于数字摄影机,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像元大小(x,y方向)的测定、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以及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等。
上述所提到的摄影机检校的内容均属于几何检校的范畴。广义上讲,摄影机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辐射检校和对影像质量评估的相关内容。对于多传感器集成的摄影成像系统,还必须考虑系统的检校问题。
2、摄影机检校的方法
航空摄影测量的摄影机检校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校法和试验场检校法两大类。
大多数情况下,对摄影机内方位元素的确定和物镜光学畸变差的确定是摄影机检校的主要内容。摄影机的检校方法主要有光学实验室检校法、试验场检校法和自检校法。1.4测绘航空摄影基本要求(P215)[掌握]: 1.航摄像片倾角
航摄像片倾角是指航摄仪向地面摄影时,摄影物镜的主光轴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在实际航空摄影过程中,应尽可能获取像片倾角小的近似水平像片,因为应用水平像片测绘地形图的作业要比应用倾斜像片作业方便得多。凡是像片倾角小于20~30)的航空摄影称为竖直航空摄影,这是常用的一种航空摄影方式。2.航摄比例尺
对于平坦地区拍摄的垂直摄影像片,像片比例尺为摄影仪主距f和像片拍摄处的相对航高h的比值,即:s=摄影仪主距/相对航高=f/h。摄影比例尺越大,像片地面分辨率越高越有利于影像的解译和提高成图的精度。3.像片重叠度
像片重叠度分为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一般情况下,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要求航向应达到56%~65%的重叠.以确保在各种不同的地面至少有50%的重叠。旁向重叠度一般应为30%~35%。4.航线弯曲与航迹角
航线弯曲度:一条摄影航线内各张像片主点至首末两张像片主点连线的最大偏离度。通常规定航线弯曲度不得大于3%。5.像片旋偏角
在航空摄影过程中,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航片旋偏角。像片旋偏角过大会减小立体像对的有效作业范围,当按框标连线定向时,会影响立体观测的效果。1.5测绘航空摄影基本概念(P213)[熟悉] 测绘航空摄影指在航空器(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上安装航空摄影仪,从空中对地球表面进行的摄影,简称航空摄影或航摄。
航空摄影任务的实施过程一般包含任务委托、签订合同、航摄技术计划制订、航摄申请与审批、空中摄影实施、摄影处理、资料检查验收等环节。航空摄影作业通常是通过飞机上的导航系统来控制航线方向、航线间距以及像片曝光间隔等。1.6航空摄影仪(P213)[熟悉] 航空摄影仪可分为胶片航摄仪和数字航摄仪。1.胶片航摄仪
胶片幅面的大小通常是边长为230mm的正方形。航摄仪的辅助设备主要包括航摄滤光片、影像位移补偿装置、航摄仪自动曝光系统等。我国现行使用的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仪主要有rc型航摄仪和rmk型航摄仪两种,像幅均为23cm×23cm。其中,rc-30和rmk-top具有像移补偿装置和自动曝光控制设备,支持进行GPS辅助的航空摄影。2.数字航摄仪
数字航摄仪可分为框幅式(面阵ccd)和推扫式(线阵ccd)两种。现有的商业化大像幅框幅式数字航摄仪主要有dmc、ultracam-d(简称ucd)和swdc系列航摄仪等,而推扫式数字航摄仪主要有ads系列航摄仪。3.航摄影像的分辨率
数字影像的分辨率:通常是指地面分辨率,一般以一个像素所代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即地面采样间隔(gsd)。值得注意的是影像分辨率并不代表能从影像上识别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
胶片影像的分辨率:指衡量摄影仪成像系统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
扫描影像的分辨率:指一个扫描像素在原始胶片上的实际尺寸,常使用微米来表示扫描分辨率。4.航摄仪的检定
胶片摄影仪检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像主点位置(x。,y。)与主距(f)的测定;(2)摄影物镜光学畸变差或畸变系数大小的测定;(3)底片压平装置的测定;(4)框标间距以及框标坐标系垂直性的测定。
对于数字摄影仪,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像元大小(x,y方向)的测定、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以及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等。
航摄仪检校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校法、试验场检校法和自检校法,对航摄仪内方位元素的确定和物镜光学畸变差的确定是航摄仪检校的主要内容。2测绘航空摄影技术设计 2.1任务分析(P216)[熟悉]
(一)设计分析
资料收集:收集和分析航摄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技术设备情况;方案选择:根据项目要求和作业区实际情况,从摄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技术设备情况、资金情况、飞行空域概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佳方案;确定主要设计因子:按照航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确定航摄精度指标、主要技术参数、使用的软硬件装备设施、质量控制要求、提交的成果内容、工程进度设计等。
(二)航摄主要技术要求 1.航摄设计用图的选择
航摄设计用图的选择原则如下:
(1)应是摄区新近出版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2)一般根据成图比例尺按表7.2.1选择,亦可按照gb/t15661-2008《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选择。2.航摄比例尺的选择
航摄比例尺一般按表7.2.2选择,也可根据成图目的、摄区的具体条件由航摄单位与用户商定。3.航摄仪的确定
航空摄影时,应根据测图方法、仪器设备、成图比例尺和测图精度等要求综合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航摄仪。为保证航摄仪器的稳定状况,选用的摄影器材应是经过检定合格的仪器和设备。4.航摄分区的确定
航摄分区划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2)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000时,一般不应大于1/6相对航高;(3)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貌类型应尽量一致;(4)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的要求;(5)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显著不同时,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6)划分分区时,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7)当采用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规定外,还应确保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一个摄影分区内可涵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5.航线敷设方法
航线敷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航线应东西向直线飞行。特定条件下也可按照地形走向作南北向飞行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2)常规方法敷设航线时,航线应平行于图廓线。位于摄区边缘的首末航线应设计在摄区边界线上或边界线外;(3)水域、海区航摄时,航线敷设要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要确保所有岛屿达到完整覆盖,并能构成立体像对;(4)荒漠、高山区隐蔽地区等和测图控制作业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敷设构架航线。构架航线根据测图控制布点设计的要求设置;(5)根据合同要求航线按图幅中心线或按相邻两排成图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时,应注意计算最高点对摄区边界图廓保证的影响和与相邻航线重叠度的保证情况,当出现不能保证的情况时,应调整航摄比例尺;(6)采用GPS领航时,应计算出每条航线首末摄站的经纬度(即坐标);(7)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航摄时间的确定
航空摄影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够真实地显现地面细部。综合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1)摄区晴天日数多;(2)大气透明度好;(3)光照充足;(4)地表植被及其覆盖物(如洪水、积雪、农作物等)对摄影和成图的影响最小;(5)彩红外、真彩色摄影,在北方一般避开冬季。航摄时间的选定原则如下:
(1)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耍避免过大的阴影,一般按表7.2.3规定执行。对高差特大的陡峭山区或高层建筑物密集的特大城市,应进行专门的设计;(2)沙漠、戈壁滩等地面反光强烈的地区,一般在当地正午前后各两个小时内不应摄影;(3)彩红外与真彩色摄影应在色温4500~6800k范围内进行;雨后绿色植被表面水滴未干时不应进行彩红外摄影。2.2技术设计书编写(P218)[了解]
航摄项目应根据航摄活动的需求编写技术设计书,一、技术设计书的内容包括:
(1)项目概况(2)摄区基本技术要求(3)技术依据(4)项目技术设计(5)实施方案等。
二、项目技术设计包括:
(1)航摄分区设计(2)航线设计
(3)技术参数设计(包括:航摄因子计算表、飞行时间计算表、航摄材料消耗计算表和GPS领航数据表等)、摄影时间等;
三、项目实施方案包括:
(1)项目实施过程的飞行保障(2)软硬件设备选择(3)主要技术标准及精度要求(4)质量控制(5)成果提交
(6)人员及进度安排等,在生产进度安排时,要注意考虑计划进行中的意外因素,在时间上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
2.3航摄分区的确定(P216)[掌握]:
根据测图要求的比例尺及地区情况选择摄影比例尺及航高,划分航摄分区。航摄分区划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2)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 000时,一般不应大于1/6相对航高。
(3)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貌类型应尽量一致。
(4)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的要求。
(5)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显著不同时,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6)划分分区时,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7)当采用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规定外,还应确保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一个摄影分区内可涵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3测绘航空摄影工作的实施 3.1航摄准备(P218)[了解](1)航摄实施前,应制订详细的飞行计划,且应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订应急预案;(2)航摄应遵照民航、通航和空域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3)使用机场时,应按照机场相关规定飞行;不使用机场时,应根据飞行器的行囊要求,选择起降场地和备用场地;(4)航摄实施前对工程使用的设备、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5)派出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现场组织安排和指挥生产,严格掌握天气标准,经常和气象台联系,不错过航摄天气,确保飞行质量、摄影质量与生产工期;(6)摄影尽量协调、安排在碧空天气进行,确保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层次丰富。
3.2航摄工作的实施(P218)[掌握]:(1)每次起飞之前,需仔细检查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2)进入摄区前,要组织飞行员和摄影员进行航线设计的技术讲评;(3)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要求选择摄影时间;(4)在航摄飞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5)飞行时,应保持航高,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不大于规范限值;(6)每次飞行结束后,要对旁向重叠、范围保证等元素进行逐一检查,做出详细的质检记录,凡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及时进行补摄或重摄;(7)航摄中出现的相对漏洞、绝对漏洞和其他严重缺陷均应及时补摄,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迹进行,补摄航线的两端应超出漏洞之外不少于一条基线;(8)每次飞行结束后,应填写航摄飞行记录表。4航空摄影中的新技术应用
4.1GPS在空中摄影中的应用(P219)[掌握]:(1)航摄飞行导航:控制航空摄影飞机在一定的高度沿设计的航线飞行,以保证所得影像具有一定的摄影比例尺、航向重叠度及旁向重叠度。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导航与定位:目的是利用GPS精确的测定摄影曝光瞬间航摄仪物镜中心的位置,将所测数据应用于摄影测量内业加密,以便尽可能减少对地面控制点的数量要求。4.2机载侧视雷达技术的应用(P219)[掌握]: 机载侧视雷达是利用装于飞机机身两侧或下方的天线,随着飞机向前飞行而扫描飞机下方两侧的带状地面,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绘的雷达。侧视雷达的特点:全天候、分辨率高、覆盖面积大、提供信息快、不易受干扰,以及具有分辨地面固定和活动目标的能力。
4.3机载POS系统的组成(P219)[掌握]:
机载POS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惯性测量装置(IMU)。IMU由三个加速度计、三个陀螺仪、数字化电路和一个执行信号调节及温度补偿功能的中央处理器组成。
(2)GPS接收机。GPS系统由一系列GPS导航卫星和GPS接收机组成,并采用载波相位差分的GPS动态定位技术解求GPS天线相位中心位置。
(3)计算机系统。计算装置包含GPS接收机、大规模存储系统和一个实时组合导航的计算机,实时组合导航计算的结果作为飞行管理系统的输入信息。
(4)数据后处理软件。数据后处理软件通过处理POS系统在飞行中获得的IMU和GPS原始数据以及GPS基准站数据得到最优的组合导航解。当POS系统用于摄影测量时,最后还需要利用后处理软件解算每张影像在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
4.4机载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P219)[了解]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测绘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激光扫描技术与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定位系统(GPS)、电荷耦合器件(ccd)等技术相结合,在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精度实时获取、城市三维模型重建、局部区域的地理信息获取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成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4.5低空遥感系统的应用(P219)[了解] 低空遥感系统主要包括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4.6定位定姿系统的应用(P219)[熟悉] 定位定姿系统(POS)是惯性测量装置(IMU)与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组合的高精度位置与姿态测量系统。机载POS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IMU:获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参数;(2)GPS接收机:获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实时位置;(3)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组合导航的计算,其结果作为飞行管理系统的输入信息;(4)数据后处理软件:解算组合导航的最优解和影像在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
5航摄成果的检查验收
5.1飞行质量检查(P220)[掌握]:
航摄飞行质量是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像片倾斜角、旋偏角、航线弯曲度、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之差、摄区和摄影分区的边界覆盖等质量要求的总称。具体的飞行的质量要求可参考相应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5.2成果整理(P220)[掌握]: 航摄工作完成后,要提供的航摄成果有航摄影像成果及各类文本资料。(1)胶片航摄,包括:航空摄影原始底片、航摄像片、航摄仪原始数据资料、摄区完成情况图、摄区航线、像片索引图、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密度检测报告、航摄鉴定表、像片中心点接合图、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航空摄影飞行记录、航摄底片感光测定报告及底片摄影处理冲洗报告、像片中心点坐标数据、附属仪器记录数据等。
(2)数码航摄,包括:影像数据、航片输出片、浏览影像、航摄像片中心点坐标数据、航摄像片中心点结合图、航线及像片结合图、摄区范围完成情况图、航摄技术设计书、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摄军区批文、航摄飞行记录、航摄鉴定表、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资料审查报告、其他有关资料。
在资料提交清单上,需注明资料的类型或存储介质。提交航摄成果的注记和包装需符合相关标准。5.3质量控制(P220)[熟悉] 航摄质量控制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及成果质量控制。在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中,应根据项目需要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对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提出要求,航摄执行单位应按照规定的要求对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进行检查,航摄执行单位检查合格后,应将全部成果资料整理齐全,移交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合格后,应出具验收报告。
(1)飞行质量检查。航摄飞行质量是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像片倾斜角、旋偏角、航线弯曲度、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之差、摄区和摄影分区的边界覆盖等质量要求的总称。具体的飞行的质量要求可参考相应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2)摄影质量检查。影像应清晰、层次分明、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反差适中、不偏色、能辨别出地面上最暗处的影像细节,不得有色斑、大面积坏点以及曝光过度等情况。
第二篇:案例-测绘航空摄影
2017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知识点整理: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第1节 7.1 知识要点
知识点
一、航摄空域申请[掌握]:航摄空域申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内容:
(1)航摄计划制订。
根据航摄范围,编制航摄范围略图,航摄范围略图中应详细标注航摄范围线上所有经纬度坐标,并制订出完成该航摄计划所需要的时间计划。
(2)航摄空域申请。
由航摄项目所在的地方政府出具《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航摄范围和航摄所需要的时间计划等内容。航摄范围略图作为《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的必要附件一并报送航摄区域所属的大军区司令部。应获得大军区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和大军区司令部下属空军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两份文件。
知识点
二、编写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掌握]: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与包装、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
知识点
三、机型选择[了解]:机型选择
知识点
四、航摄仪选用[了解]:航摄仪选用
知识点
五、航摄仪检定[了解]:航摄仪检定应由具有相应资历的法定检验单位进行。根据每台航摄仪的稳定状况,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检定。
(1)距前次检定时间超过2年。
(2)快门曝光次数超过20000次。
(3)经过大修或主要部件更换以后。
(4)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以后。
航摄仪检定项目如下:
(1)检定主距。
(2)径向畸变差。
(3)最佳对称主点坐标。
(4)自准直主点坐标。
(5)ccd面阵坏点。
知识点
六、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了解]:(1)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量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真实、清晰地显现地面细部。
(2)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一般根据摄区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选定,详见表7.1.1。
表7.1.1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
知识点
七、摄区划分[了解]:1.划分航摄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区界线应与测图的图廓线相一致。
(2)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四分之一相对航高(以分区的平均高度平面为摄影基准面的航高);
当航摄比例尺不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六分之一相对航高。
(3)在地形高差符合相关规定时,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前提下,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4)当地面高差突变或有特殊要求时,经用户认可,分区界线可以破图廓划分。
2.航摄分区摄影基准面高度的确定
分区摄影基准面的高度,以分区内具代表性的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之和的二分之一求得。
3.航线方向和航线敷设方法
(1)按东西向直线飞行;
特定条件下亦可根据地形走向与专业测绘的需要,按南北向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
(2)为适应1∶2000以上大比例尺航测测图放大作业的特殊性,从航摄像片的最佳覆盖和简化方便测图作业考虑,当m像/m图=3~3.5(倍)时,航线应按图幅中心线敷设,当m像/m图=6~7(倍)时,航线应按旁向两相邻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
(3)按常规方法敷设航线,航线应平行于图廓线。位于摄区边缘的航线应敷设在外缘图廓线上或图廓线外。
(4)水域、海区常规敷设航线时,应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要确保所有岛屿覆盖完整,并能构成正常重叠的立体像对。
(5)根据用户的设计要求,敷设控制航线(亦称构架航线)。
知识点
八、航摄数学基础[了解]:(1)重叠度。按照国家目前航摄及成图标准,像片航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60%~65%,最大不超过75%,最小不少于56%;像片旁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30%~35%,最小不少于13%;以上要求均由相机上的飞行管理系统经设置后自动给予保证。
(2)航摄范围覆盖。旁向在满足范围线内面积及成图要求的前提下,由于地形与基准面差异,旁向适当在16%~31%之间变换;航向超出摄区边界不少于一条基线。
(3)基线长度b=影像宽度×(1-航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4)航线间隔d=影像高度×(1-旁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5)分区肮线条数=分区宽度÷航线间隔。
(6)每航线影像数=每航线长度÷基线长度。
(7)分区总像片数=每航线影像数之和。
(8)总模型数=总航片数-航线数。
(9)最高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0)最高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1)最低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12)最低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知识点
九、影像处理[了解]:使用数码航摄仪随机的数据后处理软件,分别进行原始数据的辐射处理(以补偿由于温度、光圈和其他辐射因素所造成的缺陷)和几何纠正(以修正镜头畸变和倾斜)后镶嵌在一起,同时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文件输出格式──全色、彩色(rgb模式)和近红外格式。
知识点
十、航摄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像片倾斜角的控制。若航摄采用的是dmc2001数码航摄仪,在倾斜角小于5°范围内其t-as陀螺稳定平台可以自动调整倾斜角。如气流较大,可通过航摄仪主体座架调整水平,保证倾斜角小于3°。
(2)旋偏角的控制
(3)航线弯曲度。为保证飞机有充分的时间以平稳的姿态进入航线,设计预备线长度为3 km。由于有足够的预备线长度,且gps导航系统能直观显示航迹偏差,可将漂移减小到最小,同时飞行管理系统曝光出发点的范围设置可以保证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
(4)太阳高度角。本测区为平地,摄区内地面起伏较小,但为减少航摄像片上阴影过大,故要求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0°。
(5)航高保持。每个分区都有设计航高,航高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摄影比例尺和像片重叠度。飞机按照基准值飞到航空摄影要求的作业高度进行作业,同时参考gps实时高程。航线上相邻像片的高差不大于20m,一条航线上最大和最小航高差不大于30m。
(6)摄影质量的控制。严格控制天气标准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必备条件。本次航空摄影必须选择能见度大于8km的碧空天气或少云天气(测区上空无云),尽量保持气象条件的基本一致,以获取影像清晰、色彩饱满的航空像片。起飞前,要对航空摄影机做常规检查,确保电路、机械传动部件工作正常,设备各项设置参数正确无误,光学镜头表面及滤光镜要清洁干净。
知识点
十一、影像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在确保飞行天气及质量前提下,飞行结束返航前对每一张小索引像片进行检查,确保无一漏飞且每张像片上无云影及烟雾。
(2)进行辐射及几何纠正、组合;对其中一张像片调色、匀光,而后对整个测区进行调色、匀光。对个别像片进行单独处理。
(3)要求:像片影像清晰,相同地物影像色调基本一致,不同架次像片的色调效果也要基本一致;像片校色正确,色调均匀、色彩分明。
知识点
十二、成果整理与提交[了解]:(1)硬盘存储高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2)硬盘存储低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3)真彩色像控片1份。
(4)像片缩略(索引)图及数据文件各1份。
(5)航摄相机检定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6)成果资料登记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7)航摄技术设计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8)航摄技术报告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第三篇: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一、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一)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6年。
(二)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4年。
(三)取得含测绘类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测绘类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3年。
(四)取得测绘类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2年。
(五)取得测绘类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1年。
(六)取得其他理学类或者工学类专业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测绘业务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二、免试部分科目条件
对符合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于2005年12月31日前评聘为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免试《测绘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案例分析》2个科目的考试。
三、报考条件中涉及测绘业务工作时间期限的,均计算到报考当年的年底。
四、因有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已按有关规定处理,尚在停考期内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该项考试。
第四篇:2011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试卷
2011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试卷
测绘案例分析
第一题(18分)
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认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破坏,减少。为了博阿正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等。
已有资料情况
该市基础控制网的观测数据及成果:联测国家高等级三角点5个,基本均匀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各三角点均有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城市及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数据及精确坐标;城市及周边地区近期布设的国家GPS点及成果。
控制网测量精度指标要求
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等级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5
1/80 000
≤10 三等 外业资料的检验
使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对同步环闭合数、独立闭合环闭合差、重复基线较差进行检核,各项指标应满足精度要求:
A.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B.独立闭合坐标闭合差 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C.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 应满足规范要求
项目实施中,测得某一基线长度约10 公里,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95.5毫米,某一由6条边(平均边长约5公里)组成的独立闭合环,其X、Y、Z坐标分量的闭合差分别为60.4毫米、160.3毫米、90.5毫米。
GPS控制网平差解算
A.三维无约束平差
B.三维约束平差
坐标转换
该市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了城市独立坐标系,该独立坐标系使用中央子午线为东经×××°××′×ד,任意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通过平差与严密换算获得城市基础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成果后,利用联测的5个高等级三角点成果,采用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模型,获得了该基础控制网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
问题: 计算该重复基线长度较差的最大允许值,并判定其是否超限。计算该独立闭合环坐标与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并判定闭合差是否超限。
简述该项目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简述该项目1980西安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转换关系建立方法及步骤。
(上述计算: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二位,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第二题(12分)
某化工厂全部建设完成后,某测绘单位承担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平方公里。
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土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地形图图幅按矩形分幅,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
在测区首级控制完成后,按三个作业组测图进行了测区划分,作业组按野外全要素进行了外业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测区接边等工作,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①测图控制点展点图、水准路线图、埋石点点之记;②地形图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等各种数据文件;③输出的地形图;④产品检查报告等内容。
问题: 计算该厂区面积折合满幅1:500地形图图幅数量。
简述测区划分的原则。补充完善提交的成果资料中所缺少的内容。
第三题(18分)
某测绘项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
测区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长约60公里,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20米,最高点高程为200米。
原始影像采用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获取,摄影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影像扫描分辨率为20。
航摄公司完成测区摄影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了下列资料:
① 测区航摄底片、晒印的像片;
② 成果质量检查记录;
③ 各种登记表和提交资料清单;
项目承担单位认为航摄公司提交的资料不全,要求航摄公司补齐有关资料。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布设,测量及验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野外调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立体测量,然后对立体测图书局成果进行了点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问题: 航摄公司应补交哪些资料? 以框图形式表示本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简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页加密的主要工作流程。该项目立体测图数据成果检查内容是否全面,若不全面,予以补全。
第四题(18分)
某测绘单位为某省编制一幅综合经济挂图。该省东西方向宽约400公里,南北方向长约550公里。
挂图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进行编绘,地理地图要素需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基本资料或数据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包括要素取舍、分类合并及图形概括等,制作形成符合四色印刷的印前数据,印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
具体要求
① 挂图比例尺为1:60万,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开(1024mm×787mm)或对开(787mm×546mm);
② 挂图的地理底图应表示主要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
③ 专题要素表示全省各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
④ 境界、公路及居民地名称的现势性应达到2009年底。
⑤ 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
收集的资料
① 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万地图数据,内容与1:25万地形图基本一致;
② 全省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③ 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市)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④ 全省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万,2010年初出版。
问题: 说明该挂图选择的幅面尺寸及理由;说明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简述如何编绘居民地和水系等地理底图要素;简述如何用饼图和柱状图方法表示专题要素,以及如何配置符号;
第五题(18分)
某市拟建设市政设施管理与更新信息系统,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已有数据
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由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地图服务,包括全市0.5米彩色正射影像,以及1:500,、1:2000地形图数据等,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② 市政设施数据
道路和桥梁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存储,以多边形表示道路和桥梁的路面范围,同时采集道路和桥梁的中心线;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号、宽度、路面材料、名称等。
路灯要素:利用GPS采集道路和桥梁沿线路路灯的定位点数据,为WGS-84坐标系;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码,所在道路和桥梁的编号及名称,按照片区存储;其他路灯暂不采集。
燃气管线、燃气井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燃气管线的属性信息包括分类编号、管径、管材等;燃气井采集点位及类型等属性。
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要素的采集和存储参照燃气设施数据方式进行。
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层组织,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道路、桥梁、路灯、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要素划分为相同层;全市范围连续无缝,要素对象应进行接边和保持唯一;数据库坐标系与1:500地图数据一致,利用WGS84与城市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对路灯数据进行转换;入库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数据检查和野外抽查核实。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2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并可调用已在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在掌上电脑(PDA)上开发,利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要求利用携带的GPS实地采集更新市政设施数据,并自动转换到城市独立坐标系;通视可调用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图和影像数据服务为背景,实地调绘对市政设施数据进行更新。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建库、管理、更新、以及对外数据目录发布,信息查询、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提取、地图服务等。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地图服务和有关功能服务接口。
问题: 设计该市政设施数据库的要素分层方案。简述将采集的市政设施数据整理入库的主要工作步骤及内容
设计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简述检查数据质量时,如何将位置偏离道路5米的路灯点检查显示出来
第六题(18分)
某市某区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全区域的土地调查项目,调查范围涉及区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调查面积约36平方公里。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1:500地籍测绘、宗地图测绘、面积计算、城镇地籍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等。
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立了验收组,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验收,在验收城镇地籍成果时,对数据库、元数据、地籍图、宗地图、统计表格、文字报告进行了检查;在验收地籍调查成果时,内业抽取50%,外业抽取5%进行了检查,其中地籍控制内业检查了①平面坐标系统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②观测记录是否齐全、规范;③高程基准选择是否正确,高程施测精度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设计;④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规范等。在细部测量外业检查时,验收组实地采集了10个地物特征点进行检查并评定了精度。
问题: 简述在城镇地籍数据库验收中,地籍图和宗地图检查的内容。
补充完善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内业检查的内容。细部测量外业检查的方法和内容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说明正确的方法和内容。
第七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担大厦建设过程中的变形监测任务。该大厦位于城市的中部,设计楼层80层(含地下4层),楼高约360米,总建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为该地区地标性建筑物。
已有资料:
① 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说明文档。
② 施工首级GPS控制网资料(城市独立坐标系)。
③ 周边地区一、二等水准点资料(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④ 其他相关资料;
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
①0.5秒级全站仪 1台套;
②双频GPS接收机 5台套;
③精度为1/10万的激光垂准仪 1台套;
④ 型水准仪 1台套;
⑤50米钢卷尺 1个
测绘单位按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基坑周边外埋设了两个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四个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为钢管标;水平位移监测基点为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中两个建于周边10层楼的楼顶,两个在地面上。
变形监测的内容包括基坑支护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基坑回弹基础沉降监测及主体工程倾斜测量、基坑周边50米范围内建筑物得沉降监测等。
变形监测要求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以图和表行驶表达的成果。
问题: 为测定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的高程,应布设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基准点布设的位置和数量要求以及垂直位移监测的等级要求。
在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用于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的稳定性的设备,并说明观测时的注意事项。简述变形监测成果中图和表的主要内容。
1~5 CDABB 6~10 AADAC 11~15 CAABC 16~20 DDCCB
21~25 DBBCB 26~30 CCAAD 31~35 DDBAC 36~40 DCCCB
41~45 DBCBB 46~50 ABDBD 51~55 DDACB 56~60 ADBBC
61~65 BAACB 66~70 AABCB 71~75 CCABB 76~80 BDDCB
ABCD 82 ACE 83ABC 84ABE 85ABCE 86ABD 87CDE 88ACD 89AB
90BC 91ABC 92ACD 93CDE 94ABCE 95ABC 96BCE 97ACD 98ABCD
99ACD 100BCD
第一部分:测绘综合能力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使用N台(N>3)GPS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所获得的GPS边中,独立的GPS边的数量是()。
A.N B.N-1 C.N(N+1)/2 D.N(N-1)/2
2、我国现行的大地原点、水准原点分别位于()。
A.北京、浙江坎门 B.北京、山东青岛 C.山西泾阳、浙江坎门 D.陕西泾阳、山东青岛
3、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中,A、B级GPS观测应采用()定位模式。
A.静态相对 B.快速静态相对 C.准动态相对 D.绝对
4、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点数不得少于()个点。
A.1 B.2 C.3 D.4)
5、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常高为该点沿()的距离。
A.垂线至似大地水准面 B.法线至似大地水准面 C.垂线至大地水准面 D.法线至大地水准面
6、GPS的大地高H、正常高h和高程异常ζ三者之间正确的关系是()。
A.ζ=H-h B.ζ
7、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随GPS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只能用于()。
A.C级及以下各级GPS网基线解算 B.A级GPS网基线预处理 C.B级GPS网基线静处理 D.A级GPS网基线处理
8、水准测量时,应使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其目的是减弱()的误差影响。
A.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仪器数轴 B.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C.标尺分划误差 D.仪器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
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单一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
A.按距离成比例反号分配 B.按距离成比例同号分配 C.按测段平均反号分配 D.按测段平均同号分配
10、一、二等水准路线跨越江、河,当视线长度大于()M时,应根据视线长度和仪器设备等情况,选用规范的相应方法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A.50 B.100 C.150 D.200
11、加密重力测量测线中,当仪器静放3小时以上时,必须在()读数,按静态零漂计算。
A.静放前 B.静放后 C.静放中 D.静放前后
12、相对重力测量是测定两点的()。
A.重力差值 B.重力平均值 C.重力绝对值 D.重力加速度
13、工矿区1:500比例尺竣工图测绘中,主要建筑物细部点坐标中误差不应超过()M。
A.±0.05 B.±0.07 C.0.10 D.±0.14
14、陀螺经纬仪测定的方位角是()。
A.坐标方位角 B.磁北方位角 C.施工控制网坐标系方位角 D.真北方位角
15、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基准点数至少应有()个。
A.1 B.2 C.3 D.4
16、某平坦地区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确定为1M,全站仪测图时,除应选择一个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外,尚应施测另一个图根点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M。
17、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读数小于前视点读数,则()
A.后视点比前视点低 B.后视点比前视点高 C.后视点、前视点等高 D.后视点、前视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高度
18、如图,由两个已知水准点1、2测定未知点P的高程,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见表,其中Hi为高程,hi为高差,ni为测站数。P点的高程值应为()M。
A.36.00 B.36.04 C.36.07 D.36.10
19、为满足测量成果的一测多用,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工程测量应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
A.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 B.独立 C.国家统一3度带高斯正形投影 D.抵偿投影面的3度带高斯正形投影
20、市政工程施工设计阶段需要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为()。
A.1:100~1:200 B.1:500~1:1000 C.1:2000~1:5000 D.1:10000
21、某丘陵地区1:1000地形测图基本等高距确定为1M,那么,图根控制点的高程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中误差不应超过()M。
A.±0.10 B.±0.15 C.±0.20 D.±0.25
22、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时,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mm。
A.±0.1 B.±0.2 C.±0.3 D.±0.5
23、测图控制网的平面精度应根据()来确定。
A.控制网测量方法 B.测图比例尺 C.测绘内容的详细程度 D.控制网网形
24、地形测图时,图根水准测量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的精度。
A.等外水准点 B.一级导线点 C.四等水准点 D.三等水准点
25、在施工放样中,若设计允许的总误差为△,允许测量工作的误差为△1,允许施工产生的误差为△2,且△2=△12+△22,按“等影响原则”,则有△1=()
A.1/2△ B.1/√2△ C.1/3△ D.1/√3△
26、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一条长度为6KM的隧道工程相对施工,其中线在贯通面上的高程贯通误差不应大于()mm。
A.50 B.60 C.70 D.80
27、如图,利用小角法测定观测点P与基准线AB间的水准位移△,已知P点距A点的距离S为40m,测角中误差为±5”,在不考虑距离测量中误差影响的情况下,△的测定精度为()mm。(提示:△=α.S/p,此处p取200000)
A.±0.5 B.±1.0 C.±1.5 D.±2.0
28、大坝变形测量中,视准线法可以用来测定坝体的()。
A.垂直位移 B.绕度 C.主体倾斜 D.水平位移
2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规定,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均以()地形图为基础,按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
A.1:1000000 B.1:500000 C.1:100000 D.1:10000
30、航空摄影测量中,因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目标物体或地形自然起伏所引起的航摄像片上的像点位移称为航摄像片的()。
A.倾斜误差 B.辐射误差 C.畸变误差 D.投影差
31、按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一幅图内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用基本等高距不能描述地貌特征时,应加绘()。
A.计曲线 B.等值线 C.首曲线 D.间曲线
32、按现行《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数字地形图产品标记内容的顺序为()。
A.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B.产品名称、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 C.分幅编号、分类代码、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D.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分幅编号、分类代码
33、基于胶片的航测内业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内定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的转换。
A.像片坐标到地面坐标 B.扫描仪坐标到地面坐标 C.像平面坐标到像空间坐标 D.扫描仪坐标到像片坐标
34、解析法相对定向中,一个像对所求的相对定向元素共有()个。
A.4 B.5 C.6 D.7
35、城区航空摄影时,为减小航摄像片上地物的投影差,应尽量选择()焦距摄影机。
A.短 B.中等 C.长 D.可变
36、航测法成图的外业主要工作是()和像片测绘。
A.地形测量 B.像片坐标测量 C.地物高度测量 D.地面控制点坐标
37、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中,机载GPS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来测定()的初值。
A.外方位线元素 B.内定向参数 C.外方位角元素 D.地面控制点坐标
38、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下列航测数字化生产环节中,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是()。
A.摄影内定向 B.DOM的生产 C.DLG的生产 D.空中三角测量
39、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主要优点是()。
A.可以自动确定多种传感器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B.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传感器影像自身的特点 C.可以提高影像匹配的速度 D.可以自动发现地物的变化规律
40、推扫式线阵列传感器的成像特点是()。
A.每一条航线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B.每一条扫描行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C.每一个像元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D.每一幅影像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41、基于共线方程所制作的数字正射影像上仍然存在投影差的主要原因是()。
A.计算所使用的共线方程不严密 B.地面上的建筑物太多 C.计算所使用的DEM没有考虑地面目标的高度 D.地形的起伏太大
42、对航空摄影机进行检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精确获得摄影机()的值。
A.内方位角 B.变焦范围 C.外方位线元素 D.外方位角元素
43、数字航空摄影中,地面采样间隔(GSD)表示()。
A.时间分辨率 B.光谱分辨率 C.空间分辨率 D.辐射分辨率
44、对平坦地区航空摄影而言,若航空重叠虑为60%,旁向重叠度为30%,那么,航摄像片所能达到的最大重叠像片数为()张。
A.4 B.6 C.8 D.9
45、在设计地图投影方式时,呈圆形轮廓的区域宜采用()投影。
A.圆柱 B.圆锥 C.方位 D.多圆锥
46、地图缩编时,多采用舍弃、移位和压盖等手段来处理要素间的争位性矛盾。下列关于处理争位性矛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街区中的有方位意义的河流可以采用压盖街区的办法完整的绘出河流符号 B.当人工物体与自然物体发生位置矛盾时,一般移动自然物体 C.连续表示的国界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均不允许移位,周围地物相对关系要与子相适应 D.居民点与河流、交通线相切、相割、相离的关系,一般要保持与实地相适应
47、在专题地图表示方法中,能较好地反映制图区域某些点呈周期性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法是()。
A.等值线法 B.定位图表法 C.质底法 D.范围法
48、下列关于制图综合物体选取顺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高等级到低等级 C.从大到小 D.从数量到质量
49、国家基本比例尺1:25000、1:50000和1:100000地图编绘中,图廓边长与
理论值之差不大于()mm。
A.±0.15 B.±0.20 C.±0.25 D.±0.30
50、地图图幅设计中,某图幅确定使用地理坐标网,应选择()作为本图幅的中央经线。
A.图幅中最小的整数位经线 B.靠近图幅中间位置的整数位经线 C.靠近图幅东边位置的整数位经线 D.公里网线
51、下列比例尺地形图中,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法的是()。
A.1:2000 B.1:5000 C.1:10000 D.1:50000
52、在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若某点经度为114 33’45”,纬度为39 22’30”,其所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是()。
A.J49 B.H49 C.J50 D.H50
53、与矢量数据相比,栅格数据的特点是()。
A.数据结构简单 B.能够提供有效的拓扑关系 C.数据存储所占空间小 D.图形与属性数据联动
54、图形输出设备可分为矢量型和栅格型两类。下列各组输出设备中,全部为栅格型的是()。
A.喷墨式绘图仪、笔式绘图仪、激光照排机、点阵式打印机 B.激光照排机、喷墨绘图仪、静电绘图仪、笔式绘图仪 C.点阵式打印机、激光照排机、笔式绘图仪、静电绘图仪 D.静电绘图仪、点阵式打印机、喷墨绘图仪、激光照排机
55、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中,当地物符号化后出现压盖时,应进行符号位移,位移后符号间保持的间距值一般不小于()mm。
A.0.1 B.0.2 C.0.3 D.0.4
56、标准的实体-关系(E-R)图中,分别用方框和椭圆表示()。
A.联系、属性 B.属性、实体类型 C.实体类型、属性 D.联系、实体类型
57、GIS软件测试四个基本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A.系统测试、确定测试、联合测试、模块测试 B.模块测试、确定测试、联合测试、系统测试 C.系统测试、联合测试、确定测试、模块测试 D.模块测试、联合测试、确定测试、系统测试
58、GIS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下列关于需求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求分析报告要获得用户认可 B.系统需求是用户提出的要求 C.用户可以不参与需求分析过程 D.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需求分析
59、下列内容中,属性数据字典不描述的是()。
A.数据元素与数据结构 B.数据存储与处理 C.数据流 D.拓扑关系
60、下列方法中,可用于矢量空间数据压缩的是()。
A.行程编码和四叉数编码 B.利用算法删除线状要素上的部分点 C.建立图元之间的拓扑关系 D.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存储
61、商住楼中住宅与商业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筑面积,按住宅与商业的()比例分摊给住宅和商业。
A.房屋价值 B.建筑面积 C.土地面积 D.土地价值
62、地籍图上一类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cm。
A.±5 B.±7.5 C.±10 D.±15
63、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等。
A.地籍档案建立 B.地籍图测绘 C.界址点测定 D.宗地图测绘
64、地籍测量坐标系统应优先选用()坐标系。
A.独立 B.任意 C.国家 D.地方
65、当一幅地籍图内变更面积超过()时,应对该图幅进行更新测量。
A.1/4 B.1/3 C.1/2 D.2/3
66、现行界线测绘应采用的坐标系统与高程基准是()。
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B.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D.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67、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A.界桩埋设和测定 B.边界地形图测绘 C.边界线情况图编制 D.边界主张线图标绘
68、按现行《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应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mm。
A.±0.1 B.±0.2 C.±0.3 D.±0.4
69、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内容应包括边界线、界桩点及相关的地形要素、名称、注记等,各要素应()表示。
A.系统 B.简要 C.详尽 D.突出
70、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房屋的建筑面积由()组成。
A.套内建筑面积和套内墙体面积 B.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 C.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 D.套内建筑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和套内墙体面积
71、房屋建筑结构可分为砖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其他结构。
A.砖混结构 B.土木结构 C.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D.石结构
72、房地产变更测量分为()测量两类。
A.现状变更和权属变更 B.面积变更和结构变更 C.权界变更和权属变更 D.面积变更和权属变更
73、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房屋层高()M以下不计算建筑面积。
A.2.2 B.2.4 C.2.6 D.2.8
74、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未做出测量精度要求规定的房产测量对象是()。
A.房产界址点 B.房角点 C.房屋面积 D.房屋边长
75、现行海道测量时用的高程系统是()。
A.理论深度基准面 B.当地平均海面 C.吴淞零点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76、干出礁高度从()起算。
A.理论深度基准面 B.当地平均海面 C.平均大潮低潮面 D.理论大潮高潮面
77、海图上的潮信资料有平均高潮间隙、平均低潮间隙、大潮升、小潮升和()。
A.平均海面 B.最高潮位 C.最低潮位 D.涨潮历时
78、海图内容的三大要素是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
A.水部要素 B.陆部要素 C.勘航要素 D.辅助要素
79、人工观测水位时水尺设置的要求是()。
A.水尺零点不低于平均海面 B.水尺零点低于最低潮面 C.水尺零点不高于平均海面 D.水尺零点高于最高潮面
80、目前海道测量平面控制常用的测量方法是()。
A.三角测量 B.三边测量 C.导线测量 D.GPS测量
二多项选择(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81.GPS控制网技术设计的一般内容包括()
A.控制网应用范围 B分级布网方案
C测站方向通视 D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
82.目前“2000国家GPS控制网”是由()组成
A国家测绘局布设的GPSA B缓网
B总参测绘局布设的GPS一二级网
C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D中国大陆环境构造监测网
E国家天文大地网
83.下列测量方法中,可用于建立国家一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方法包括()
A三角高程测量 B水准测量
CGPS水准测量 D地形控制网测量
E重力测量
84.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变性测量过程中必须立即报告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包括()
A变形量达到预警或接近允许值 B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C少数变形观测点遭到破坏 D工程或地表的裂缝迅速扩大
E数据处理结果不符合技术方案要求
85.线路定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地形图测绘 B中线测量 C纵断面测量
D横断面测量 E土方测量
86.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影响因素有()等
A边长误差 B垂直折光误差 C水平折光误差
D垂直角误差 E水平角误差
87.下列测量方法中,可用于测定工程建筑物垂直位移的有()
A水准测量 B极坐标测量 C垂线法
D三角高程测量 E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88.按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中地形的类别包括()
A平地 B极高山地 C丘陵地
D山地 E高山地
89.在航空摄影生产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可通过空中撒播机测量环节计算得到的参数包括()
A航摄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B加密点的地面坐标
C外业控制点的坐标 D地物投影点差的大小
E地面目标物体的高度
90.机载定位与定向系统(POS)的组成部分包括()
A CCD B GPS C IMU D LIDAR E lnSAR 91.按现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地形图更新方式依据地形要素变化情况,比例尺大小,资料情况等因素可分为()等
A重测 B修测 C重采样
D修编 E联测
92.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包括()
A专题地图 B栅格地图 C矢量地图
D统计图表 E实体--关系图
93.电子地图的设计应重点从()等方面来考虑
A界面设计 B比例尺设计 C符号设计
D色彩设计 E图层设计
94.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说法,正确的有()
A数据库系统可减少数据冗余
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数据冗余
C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管理更安全
D数据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E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95.数据字典是开展GIS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作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等
A空间数据库名称,层名 B关联属性项,关联字段
C拓扑关系,属性表 D要素类型,操作限制规则
E需求分析,统计表
96.界制点坐标测定可采用的方法包括()
A图解法 B极坐标法 C交会法
D正交法 E GPS定位法
97.《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边界协议书附图集》要求表示的内容包括()
A图例 B边界地形图 C边界主张线图
D编制说明 E界桩登记表
98.房产权属所有人对其所有的房产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E地役权
99.测量水深可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A测深杆 B记载激光测深系统 C旁侧声纳
D多波束测深系统 E磁力仪
100.利用单波束回声测深仪进行水深测量时,对主测深线与等深线应保持的方向要求包括()
A 0 B 30度 C 45度 D 60度 E 90度
第五篇:2012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
2012年注册测绘师:http:///kcnet2840/
绘或修测、各种说明注记等,均通过采集、符号化编辑,整理制成边界协议书附图,是图形化的测绘成果。
边界协议书附图应以双方共同确定的边界地形图为底图,根据量测的边界点坐标或相关数据、协商确定或裁定的边界线及边界线的标绘成果、地物调绘成果整理、绘制而成。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内容应包括边界线、界桩点及相关的地形要素、名称、注记等,各要素应详尽表示。
4界桩成果表、登记表及附件
界桩登记表是对某个界桩点个体而言,当把一段或者一条界线的界桩登记表中的坐标和高程(位置)集合在一起时,就成为了界桩成果表,也就是说,界桩登记表是详细的界桩成果。界桩登记表的内容主要包括:边界线编号、界桩编号、界桩类型、界桩材质、界桩所在地(两处或三处)、界桩与方位物的相互位置关系、界桩的直角坐标、界桩的地理坐标和高程、界桩位置略图、备注及双方(或三方)负责人签名等。
界桩登记表中的界桩位置略图应标绘出边界线、界桩点、界桩方位物、边界线周边地形等。
空间数据描述的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三大基本特征:空间、时间和专题属性。
1.空间特绝对黑体征红外像片
空间特征是地理信息系统或者说空间信息系统所独有的。空间特征是指空间地物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几何特征,以及与相邻地物的空间关系。空间位置可以通过坐标来描述。GIS中地物的形状和大小一般也是通过空间坐标来体现。这一点不完全像CAD系统,在CAD中,一个长方形可能由长和宽来描述它的形状和大小。而在GIS中,即使是长方形的实体,大多数GIS软件也是由4个角点的坐标来描述。而GIS的坐标系统也有相当严格的定义,如经纬度地理坐标系,一些标准的地图投影坐标系或任意的直角坐标系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空间目标的定位不是通过记忆其空间坐标,而是确定某一目标与其他更熟悉的目标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一个学校是在哪两条路之间,或是靠近哪个道路叉口,一块农田离哪户农家或哪条路较近等等。通过这种空间关系的描述,可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某一目标的位置,而一串纯粹的地理坐标对人的认识来说几乎没有意义。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家里或办公室的确切坐标。而对计算机来说,最直接最简单的空间定位方法是使用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直接存储的是空间目标的空间坐标。对于空间关系,有些GIS软件存储部分空间关系,如相邻、连接等关系。而大部分空间关系则是通过空间坐标进行运算得到,如包含关系、穿过关系等。实际上,空间目标的空间位置就隐含了各种空间关系。
2.专题特征
专题特征亦指空间现象或空间目标的属性特征,它是指除了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外的空间现象的其他特征,如地形的坡度、波向、某地的年降雨量、土地酸碱度、土地覆盖类型、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空气污染程度等。这些属性数据可能为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派专人采集,也可能从其他信息系统中收集,因为这类特征在其他信息系统中都可能存储和处理。
3.时间特征
严格来说,空间数据总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或时间段内采集得到或计算得到的。由于有些空间数据随时间的变化相对较慢,因而,有时被忽略。而在许多其他情况下,GIS的用户又把时间处理成专题属性,或者说,在设计属性时,考虑多个时态的信息,这对大多数GIS软件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如何有效地利用多时态势数据在GIS中进行时空分析和动态模拟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海洋重力测量是测量海区重力加速度的工作。海洋重力测量技术的进步,以及重力成果的广泛使用越来越证明海洋重力数据在大地测量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充分的重力测量数据海洋中的测量定位,可以求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现陆地重力数据比较充分,海洋重力数据不足,而且海洋面积大,一旦有了充分的海洋重力数据,就可得出较精确的全球大地水准面的形状,这对海洋测量本身,以及研究地球形状都是非常必要的。海底具有不同密度的地层分界面,这种界面的起伏会导致重力的变化。因此,通过对各种重力异常的解释,包括对某些重力异常的分析和延拓,可以取得地球形状、地壳构造和沉积岩层中某些界面的资料,进而解决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方面的任务,为寻找矿产提供依据。重力加速度会影响航天器的飞行,因此,重力异常数据对保证航天和远程武器的发射是不可缺少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