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Effective Class)
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英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策略有其独特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采取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期望。充分熟悉、了解、掌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结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等;教者在对这些目标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后,才能有信心有目的的实施一定的教学活动,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对目标的设定与认识与课堂所取得的效果成正比。在教学Flow Chart这样一个主题时,一位教师定位理解为对制定规则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她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来讲解与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则,到了让学生来制作一个flow chart的时候,学生都一片茫然;另一位老师将目标定位为如何制作flow chart,便利用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第一步作什么,接下来是什么,然后又是什么,最后做什么,这样下来一个完整的flow chart出来了。
对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调对教材的“整合与开发”,其实质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再次开发”能力,对于教材上的一些材料进行适当的重新组织与整合。因此,在实际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教师无限制的扩展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学习festival的时候,一位老师课堂上讲完Chinese New Year, Christmas, Mid-Autumn Day后,给学生呈现了很多很多中外的Festivals,如:美国的独立纪念日、林肯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等等一大堆英美的节日。一节课下来,看似课堂容量很大,但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却没有什么,而且对于那些节日更没有什么印象。我们不如在扩充一两个重要的节日的基础上,其他的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课外兴趣去了解。
有关教学辅助的准备。教学辅助包括多媒体课件,电教器材,flashcards,学生课堂所需要物品等等。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I can „时,有位老师让学生准备小提琴、画笔、跳绳等等。
对学生学习程度与状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进度、前一阶段学习内容及其对相关背景知识的预测与了解,是决定授课内容与授课深度的重要指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中的策略
语言的有效输入与输出。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L.G.Alexander说过:‘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依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规律,语言首先是通过听觉来接受与解码,形成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编码。通过听、说、读、写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语言的掌握也由低级到高级、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语法的学习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有位老师用口语课来学语法时这样上: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再从故事中提出what was happening when he entered home?,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大量练习说这个句型,接下来,就让学生回忆和谈论what was your father/mother doing when you got home yesterday evening?学生经过大量的交流与谈论,能够非常流利的使用并掌握这个项目,最后让各组写出一些相似的句子。说与写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以听和读为基础。因此,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时,教师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表达,一定要让学生听清楚,才可能有它们的有效输出。
生动有趣的课堂与语言的规范化。生动有趣是要求课堂要有吸引力,能让学生高度注意与投入到课堂中来;语言本身是有趣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有许多有趣的事。在学习activities时,我们可以利用Nike的一句广告语:Just do it!语言的规范化,既强调语言结构、语法的规范与恰当,更要强调语言的得体(Appropriative)与适用。有位老师上课提出这个问题:How heavy are you? 从语言结构、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却完全违背了得体的原则。
有效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从任务出发,来完成一定的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内容多变。如:指令、指示、介绍说明、陈述事实、列举、寻求帮助、辩论等等。这些内容的实现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是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活动?二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其理论基础与合理性。但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老师往往为开展一个活动而更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学习Clothes时,有一堂课让学生就不同情境下进行适当的服饰搭配。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服饰的搭配,设计服装时,学生非常兴奋与活跃,但其中真正参与到用所学语言或者用英语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却不多,很多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使用英语交流!所以有的专家提出我们到底是在上语言课还是手工课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改为某人为参加某项活动,希望别人提出一些服饰搭配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让各小组参加,也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与交流,有效使用语言完成了任务与交际。
巩固复习。巩固复习的策略有很多,有的教师提出在每堂课的开始利用一定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在每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对当堂所学知识回忆与巩固。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一堂课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而有时候用PPT呈现的时候,很多知识会马上闪过,利用传统的黑板作为辅助记下这些要点与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问题提出的技巧。一些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往往是激发学习者思维、点燃学习者思路的火花。提出问题涉及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程度、学习进度有关,问题提出还要考虑到涉及的面和切合实际。在实际中,经常有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常有使用一些不需经过多少思考的问题,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课堂尽量避免提出一些简单的‘yes or no’
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关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否有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有个老师在学生学完关于 ‘I can’t wait for spring to come’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en you think of spring, what comes into your mind?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就可以有不同的扩展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表达,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更多的阐述,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说明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先让学生来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再做出一定的帮助或引导,这样做的效果也很不错。
对学习者的关注。教师在课堂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活动范围应是整个教室,这样可以感受到每个学习者的变化;对学习者注意使用更多的Eye contact;使用学习者的名字来称呼而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称呼。同时在课堂教师对学习者积极的鼓励与激励,正如一位英国教师所说:Good teachers always help and instruct the learners.Great Teachers always encourage and inspire the learners.四、有效课堂课后的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从学习者的交流、作业和反映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程度薄弱学习者的辅导与帮助,为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扩展;作为教师个人的反思,可以更好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下一次的教学。
五、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
对于课堂所采取的一些教学策略,根本的评价要看其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的作用,这些策略的使用是否与语言习得的规律与发展规律相一致。能有效激励学习者参与语言的学习,激发他们使用语言的信心与动力,使语言的学习高效化、快乐化、趣味化,这些才是有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六、结语
加强有效课堂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促进学习者更快的成长,也有益于教师的发展与提高。
第二篇: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Effective Class)
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采取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期望。充分熟悉、了解、掌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结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等;教者在对这些目标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后,才能有信心有目的的实施一定的教学活动,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对目标的设定与认识与课堂所取得的效果成正比。
有关教学辅助的准备。教学辅助包括多媒体课件,电教器材,flashcards,学生课堂所需要物品等等。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中的策略
生动有趣的课堂与语言的规范化。生动有趣是要求课堂要有吸引力,能让学生高度注意与投入到课堂中来;语言本身是有趣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有许多有趣的事。
对学习者的关注。教师在课堂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活动范围应是整个教室,这样可以感受到每个学习者的变化;对学习者注意使用更多的Eye contact;使用学习者的名字来称呼而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称呼。问题提出的技巧。一些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往往是激发学习者思维、点燃学习者思路的火花。提出问题涉及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程度、学习进度有关,问题提出还要考虑到涉及的面和切合实际。在实际中,经常有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常有使用一些不需经过多少思考的问题,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课堂尽量避免提出一些简单的‘yes or no’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关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否有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巩固复习。巩固复习的策略有很多,有的教师提出在每堂课的开始利用一定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在每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对当堂所学知识回忆与巩固。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一堂课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而有时候用PPT呈现的时候,很多知识会马上闪过,利用传统的黑板作为辅助记下这些要点与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有效课堂课后的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从学习者的交流、作业和反映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程度薄弱学习者的辅导与帮助,为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扩展;作为教师个人的反思,可以更好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下一次的教学。
五、结语
加强有效课堂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促进学习者更快的成长,也有益于教师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里就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谈几点浅潜的认识。
(1)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2)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并不是不可捉摸、无法控制的。尽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
数理教研组
夏方军
第四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万宁海之南实验小学 占阿娜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预设、课堂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引领、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 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课堂管理的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3、《课堂学习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