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第二篇:出师表教案
1、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2、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6、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7.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随堂反馈:
1.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4.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5.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6.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六、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曹刿答话观点的根源是什么?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14、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
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15、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绠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1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18、“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19、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2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1、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2、“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3、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24、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5、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6、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8、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9、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0、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31、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2、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4、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5、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6、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7、读罢此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围绕“远谋”来答。
38、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39、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请根据加点字说说下列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2)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否定)(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4)夫战,勇气也(发议论)40、曹刿“请见”的最主要原因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肉食者鄙
4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2、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B)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D)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C)
A、以天下之所顾,攻亲戚之所畔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三篇: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的诵背课文 教学重点:
1、能体会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的诵背课文 教学难点:
能体会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重点问题,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说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哪些课文就会在你脑海很快闪出来呢?是啊,我们一记起《岳阳楼记》,就会诵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作者那“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伟大政治抱负让后人钦佩。一想起《醉翁亭记》,就会情不自禁的背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那“与民同乐,寄情山水”豁达胸怀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这就是千古名文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千古名文《出师表》,著名诗人杜甫读后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也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今天,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温故知新,积累重点词语
检查学生对字词解释掌握情况,出示重要词语,点同学解释。
三、温故知新,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思考: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老师归纳总结: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叙述身世,追忆先帝恩遇;表决心,兴复汉室。
四、读千古名文,品诸葛情怀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听读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朗读,品出诸葛亮的思想感情。
3、重点品读第六自然段:诸葛亮自叙生平,你读出了诸葛亮那些意图呢?
4、品析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的泪为谁而流?
5、老师总结。
五、诵千古名文,诸葛驻我心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啊,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人们没有忘记诸葛亮,因为,不只是他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的赤胆忠诚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下面,请我们的同学,怀着对诸葛亮智慧的钦佩之情,怀着对诸葛亮赤胆忠诚的感动,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有感情的背诵。
第四篇: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一、课前板书题目及作者
预热:
师:好,同学们,上午的阳光依然明媚、温暖,阳光下的我们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中能够充分展示出你们智慧的火花,把你们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绚烂阳光!好,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上好这节课!
生(齐说):有!
师:好,很好!上课!生:起立!三击掌!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刘欢倾情演绎的mtv《哭诸葛》)师:(观看完毕)
好一首动情的《哭诸葛》,一声声的深情疾呼,一声声的悲悯责问,一声声的痛彻心扉。让人透过刘欢的天籁声线和倾情演绎,仿佛看到了一个智慧灵魂的感召力,一个民族呐喊的震撼力!
看吧此情此景,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无不为诸葛亮这一历史巨星过早的陨落而痛恨惋惜。诸葛亮虽已经离世了1000多年,但他所书写的《出师表》却永远的流传了下来,久唱而不衰。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也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携带着对古人诸葛亮的一份感动,一份憧憬,一份爱戴共同感受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前提测评,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呢,我们一起疏通了这篇文章的大意,下面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掌握的情况。
在课下呢,老师将同学们分为了8个小组,在下面检测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的最准确、最积极、最踊跃,好检测开始,请大家认真听好!
师检测:
1、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4、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各小组同学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我为大家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同学们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老师读《出师表》的视频片段。在聆听的同时,请注意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请重点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师:(播放完毕)一幅幅画面仿佛把我们带进了1000多年前的深夜,再现了诸葛亮书写《出师表》时的情景!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中也激荡着一股热烈的情感,急切的想诵读这千古传唱的佳文!好,在课下呢,老师已经布置了,让大家小组内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篇文章!好,下面有请各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成果!
师: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好!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大家继续重点关注: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毕)
师:大家一起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师生评议。
师:你了解到了吗?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结合文中相关的句子说一下? 生:
一、广开言路
二、严明赏罚(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诸葛亮向刘禅还提出了其他的建议呢?好我们接着往下读,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师:好!这一个小组采用了合作的方式朗读了文章的三、四、五自然段,祝贺你们合作成功!
师:这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生:亲贤远佞。(教师板书)
师:其实,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为大家谈一下?
生谈。
师:同学们,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这些建议之后,刘禅能接受吗,文章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文章的6、7自然段,这两段有老师和大家一起合读,首先由老师来读,读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到还于旧都这里,我们齐读?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齐读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 生:表达决心
师: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决心读出来,那位同学来试一下!
师: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志在必胜的信心。我们再齐读一下,加上一个肢体动作,在感受一下!
师:真不错,看一下文章的6、7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生:自述身世。
师:下面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
隐居隆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茅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临崩寄臣于大事” 南征孟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在这些故事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哪一组的同学为大家为大家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报答之情!师:表中最动情的当是第六段,仅仅写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吗?试着挖一下言外之意? 生:
1、说明以上进谏是忠谏,叫后主听起来觉得舒徐入耳,易于接受。
2、二十一年的不平凡的历程,说明了我和先帝创业多么艰难啊,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启发后主发奋图强。
3、写出先帝榜样,不以孔明卑鄙,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要后住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4、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师:可见,第六段的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章波澜起伏,更为客观。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文章真乃千古至文,他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读读最后两段表达了什么意思?(生发起,全班齐读)
生: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
师:首先明确了谁的责任?注意琢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匠心没有?
生:诸葛亮把自己推到了最前线,严于律己,含蓄的给刘禅施加了压力,让他知道处理不好政务是有罪的,“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同时立下了军令状,表明自己全力以赴,尽忠于刘禅。
师:好,我们看黑板,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报先帝,忠陛下”,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师:一纸《出师表》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竭尽忠诚的表白,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肝胆热血日月可鉴,一纸《出师表》令多少英雄落泪伤悲。板书“泪”
师:诸葛亮在结尾处动情的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看看他的眼泪为何而流?看看怎样读才好?
师:诸葛亮为什么边写出师表边热泪盈眶,眼泪簌簌的流下来,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时诸葛亮(53岁去世写这篇表文46岁),是一个中年人,干吗还要流泪?小组讨论,结合课文看一下。
生:怕走后,刘禅治理不了天下,恨铁不成钢。生:多情的人。
生:对蜀国前途很伤感。
师:可见诸葛亮在表文结尾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读罢此表,怎不催人泪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的沟沟坎坎,岁月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进1000多年前的蜀国,想一想:假如你是历史上的那个刘禅,你读完《出师表》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师:一个年青的皇帝谈到了被父亲托孤的大臣写下的字字是泪,字字是血的文字,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展开想想,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并且把你的心情用你的笔把它描述出来?(合情合理)
生:我肯定被感动,我会发奋图强,做一个好皇帝 生:我也会临表涕零,为自己以前的无所作为而羞耻
生:我会马上写一篇诏书,重奖诸葛亮,表述深追先帝遗诏的决心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好,我们知道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读了出师表之后,我们却隐隐的感受到,他们之间不单单是一种君臣关系,还有一种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师生关系,这篇出师表既有严父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的殷殷叮咛,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关爱,忠诚的劝诫,单靠一节课粗浅的学习,我们是无法完全体会到的,也许当我们待到成年时,再来读这篇出师表,可能会咀嚼到更深层的情感。
师:课下作业“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师:同学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英雄的悲壮之举,刘禅最终辜负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兴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是《出师表》却永远的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他让陆游深夜挑灯细读,他让岳飞情不能自已挥毫成书„„缠绵柔韧的《出师表》成立千古英雄血脉的源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明,诸葛亮的智慧忠贞的面容成了历史烟尘深处的一张最可亲的面孔,让后人永远敬仰„„
(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学生在歌声中沉思)
第五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引 言
一、西安城墙的对联
骀tái劣马,亦喻庸才:驽~。羸~ 骀dài 1.无所局限;舒缓广大。2.疲钝。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
安翔骀荡,以容阐缓。――马融《长笛赋》
骀tāi 1.古国名。故治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2.古邑名。故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周天子封国一千八百,大者六十二。
二、墓志盖
大元故莒密盐使司判官王公墓志铭 莒:周代诸侯国名。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后为楚灭。
三、板瓦
廿(niàn),意为二十。
四、文字瓦当
五、樗里疾
樗里姓,中国罕见复姓,据廖用贤《尚友录》记载:‚樗里,嬴姓。‛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不中规矩。(椿叶香,可啖。樗气臭,北人呼为山椿)
六、东南亚甑糕
应为zeng去声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概念来说的,它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我们以‚五四‛为界‚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古代汉语‛,‚五四‛以后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叫‚现代汉语‛。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汉族人民所使用的古代汉语或者是现代汉语都包括着方言要素。
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标准为普通话,古代所使用的标准语言各有不同。以现代汉语初期的民国阶段来说,方言仍然发挥着魅力。例如,四大方言区的作家,北京:老舍等。湖南:沈从文,细腻的湖南话非常擅长表达唯美的景色。四川:郭沫若等,带有独特的味道,如当代电影《让子弹飞》、《疯狂的石头》等。陕西:当代作家贾平凹等,影视剧如《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白鹿原》等。
一些其它区域的方言固然也有魅力,但是在文学表达上仍有局限,如鲁迅的文章往往难懂。其《摩罗诗力说》更是难懂:
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节选)
《祝福》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魂灵‛应作‚灵魂‛。而绍兴方言却是依然与祥林嫂一样叫做‚魂灵‛。
鲁迅的文章还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贾平凹言陕西方言中存在着古汉语:‚我是大量吸收了一些方言,改造了一些方言,我语言的节奏主要得助于家乡山势的起伏变化,而语言中那些古语,并不是故意去学古文,是直接运用了方言。在家乡,在陕西,民间的许多方言土语,若写出来,恰都是上古雅语。这些上古雅语经过历史变迁,遗落在民间,变成了方言土语。‛
又言现代汉语也应该学习古代汉语的应用方法,将有利于现代汉语的创新:‚现在有许多名词(词语),追究原意是十分丰富的,但在人们的意识里它却失却了原意,就得还原本来面目,使用它,赋予新意,语言也就活了。比如糟糕,现在一盘人认为是不好,坏了的意思,我曾经这样用过:天很冷,树枝全僵硬着,石头也糟糕了。又如团结,现在人使用它是形容齐心合力的,我曾经写过屋檐下的蜂巢,说,一群蜂在那里团结着。这样运用一些习空见惯的词,新意就出来了。‛ 2.研究对象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如商代甲骨文,商代、西周金文都是书面语。
商代甲骨文。
商代《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一种新解读。苟应为ji,日应为曰。这句话出现在《礼记》中就变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可见,这也是一句警戒自己的言语,是铭言,跟后世的墓志铭之铭是不同的。《文心雕龙·铭箴》也提到了:‚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簴jù 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可见,铭值得仅仅是警惕之言,也开启了中国人在器物上刻字祷事的习惯。
欹器:欹 qī倾斜,《荀子》中有‚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西周的书面语还有大量的鼎文、器皿文字,如《毛公鼎》等,以及《诗经》等。东周的书面语有《论语》、《墨子》等。
秦的书面语有李斯的文章《谏逐客书》,被收录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严可均编。
西汉的,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章。东汉,王充《论衡》,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魏晋三曹作品,南北朝骈体文,《文心雕龙》。
近代汉语从唐代开始,出现了白话,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清通俗小说戏曲。
敦煌变文举例如:
《醜女緣起》
佛在之日,有一善女,也曾供養羅漢,雖有布施之緣,心裏便生輕賤。不得三五日間,身死。有何靈驗?此女當時身死,向何處託生?
向於波斯匿王宮內託生,此是布施因緣,得生於國王之家。輕罵賢聖之業,感得果報,元在於我大王夫人。
纔生三日,進與大王;〔大王〕纔見之〔時〕非常驚訝。世間醜陋,生於貧下。前生修甚因緣,今世形容轉差。大王道:
只首思量也大奇,朕今王種豈如斯,醜陋世間人總有,未見今朝惡相儀。
●崇跼●如龜鱉,渾身又似野豬皮,饒你丹青心裏巧,彩色千般畫不成。
獸頭渾是可憎兒,國內計應無比並,〔夫人又告大王〕:「大王若無意發遣,妾也不敢再言。有心令遣仕人,聽妾今朝一計。私地詔一宰相,交覓薄落兒郎,官職金玉與伊,祝娉〔充〕為夫婦。」於是大王取其夫人之計,即詔一臣,交作良媒,便即私地發遣。臣下〔蒙詔〕,速赴內廳,面對處分天敕,受王進旨。
於是宰相〔受敕〕,拜
辭出內,便即私行坊市。〔巡歷〕諸州,處處問人,朝朝尋覓。後忽經行街巷,見貧生子姓王,施問再三,當時便肯。領到內門,〔先入見王,言奏〕尋得。皇帝大悅龍顏,遂詔宰相,速令引到。
於是王郎恥嫌不得,兩箇相合,作為夫婦。阿見成親,心裏喜歡非常,到於宮中,拜賀父母。
公主既聞此事,哽噎不可發言,慚見醜質,嚥氣淚落。前世種何因果,今生之中,感得醜陋。夫主去後,便捻香爐,向於靈山,禮拜發願。
佛以他心通,遙知金剛醜女焚香發願。遂於醜女居處〔階〕前,從地踊出,親垂加被,醜女忽見大聖世尊,(碎)身階前,魂搥自撲,起來禮拜,哽咽悲涕。〔恰似四鳥而分離,思念自身,不恨滅沒而入地〕啟告世尊,乞垂加護。醜女告世尊:
妻語夫曰:「自居(君)前時,憂我身醜陋,羞見他朝官。妾懊惱再三,遂乃焚香禱祝靈山〔世〕尊。蒙佛慈悲,便垂加佑,換卻醜陋之形驅,變作端嚴之相好。
再如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共有四集,其中第一集《元集》和第二集《亨集》里记载了与水浒有关的宋江等人的故事:
一日,宋江与吴加亮商量:“俺三十六员猛将,并已登数;休要忘了东岳保 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个。”择日起程,宋江题了四句放旗上道,诗曰: 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
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五四以来的被归入现代汉语范畴。包括普通话,华语,方言。
华语:海外华人说的普通话。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的《喜福会》电影影响甚广。
二、古代汉语的性质
1.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2.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总之,古代汉语课程严格来讲已经不同于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文言文部分,初高中的学习是浅显的,远远不够我们的学术研究所需,古代汉语的学习既在知识性,也在方法性。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对于文博相关专业同学来说,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学习古代汉语是很多专业和方向同学之必修课,如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哲学等一切跟古代有关的学科都要进行古代汉语的修习。考古和历史等专业必然难以游离其外。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备读古书的能力。由于古今时代相距太远,阅读古书必然会遇到不少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读不懂,就无法分清精华和糟粕,批判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很有必要学习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这门课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正读音,辨别真伪意义,培养对古文、古代思想的独特思考能力,这才是大学教育应得之所。
例如,我们要学会阅读基本的文献资料。
长安县变迁:
汉代长安县在秦代为长安乡,隶属于内史。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始置长安县,属渭南郡。高帝七年(前200年),由栎阳县迁都长安县。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次年完工。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后为京兆尹治所。王莽改长安县为常安县,更始帝时恢复长安之名。
西晋、北魏、北周时,长安县皆属京兆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析置万年县,与长安县同城而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长安县与万年县以皇城朱雀街为界,街西五十四坊属长安县,街东五十四坊属万年县。如“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
北宋、金时仍属京兆府。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仍与长安县同城而治。
民国以后1914年(民国二年),裁撤西安府,设立关中道;同时,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千年来两县共治一城的局面。1928年,国民政府将长安县城及城关一带划出,设立西安市。
弁(bian去声)言:前言。弁,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笄(ji阴平),古代汉族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的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汉族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结发,用笄贯之。
铸西:桂铸西之名,湖北蕲(qi阳平)春人,蕲,同祈,是一种草。再如陕西作家叶广芩,芩,开紫色花的草。
宰:宰者,官也。——《周礼·目录》冢宰,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舆。千~之国。《孟子·离娄下》:‚ 晋 之《乘》,楚 之《梼杌(táowù)》,鲁 之《春秋》,一也。‛《乘》、《檮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金兀术(zhu阳平),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尠 xiǎn,意为‘稀有的,罕见的’,此字由‘甚’和‘少’组成,属于合成字。
爰:于是。~书其事以告。
剏:chuang去声,同创《周书·唐瑾传》:‚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剏,朝章国典,瑾并参之。‛
赓 gēng 形声。从贝,庚声。本义:连续,继续 胥:古代的小官,~吏。钞~。
全,都:万事~备。民~然矣。
耆 [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年。~绅。~宿(sù)(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矧shěn另外,况且,何况。矧今之人,曾不是思。——唐·柳宗元《敌戒》
2.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由于时代的不同,古代汉语已经不被我们今天使用了,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同一体系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阅读现代文同样需要古文阅读的能力。熟悉古文的能力往往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体现。
礼貌用语:为了表达现代社会中首次或重新出现的概念,可以从古汉语借用适当的词语。一是起用古汉语词语。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使某些早已消失的事物、现象和思想观念重新出现,这时要给一个相应的名称,办法之一就是直接恢复使用原来的旧词语,这样做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传统汉语中的一些礼貌词语曾一度被当作封建道德而遭到批判被废弃。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礼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于是起用原有的礼貌词语就成为达此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如表示尊敬别人的‚贵姓‛、‚贵庚‛、‚芳名‛、‚芳龄‛、‚足下‛、‚阁下‛、‚大人‛,‚先生‛、‚太太‛、‚小姐‛、‚夫人‛、‚女士‛等礼交称谓正逐渐恢复使用,表示自我谦恭的‚寒舍‛、‚鄙人‛等词语也重新进入现代汉语交际语之中,尤其是书面交际语中。
如《红楼梦》中提到的犬妇,弟妇,侄儿媳妇,贱内。令尊,令伯母,令亲大人,令郎,令甥。
公文以及商业用语:现代交际时,有时虽有现成现代汉语词语可以使用,但出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也往往利用在汉语口语中已经消亡,已被现代汉语词语取代的一些古汉语词语。在很多公文里,为了行文简洁、典雅,仍使用一些古汉语词语。例如‚欣闻‛、‚惊悉‛、‚欣逢‛、‚莅临‛、‚不胜‛、‚函告‛、‚赐复‛、‚为要‛、‚为盼‛、‚为感‛、‚特此‛、‚专此‛、‚此复‛‚滋‛、‚拟‛、‚予‛、‚勿‛、‚呈‛等。体育比赛新闻和现场解说本应使用现代口语表达,但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生动性和简洁性,常常借用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来表达。例如‚卫冕‛、‚问鼎‛、‚折桂‛、‚伯仲‛‚、败北‛、‚劲旅‛、‚鸣金收兵‛。其他场合,也有使用古汉语词语的情况,如一些商店、出版社、宾馆等喜欢用‚庄‛、‚行‛、‚堂‛、‚斋‛、‚苑‛等字命名,使名称具有典雅色彩。例如‚友谊饭庄‛、‚聚龙茶庄‛、‚天籁琴行‛、‚奔驰车行‛‚回春堂‛(药店)‚燕喜堂‛(饭店)‚墨宝斋‛(字画文具店)、文轩书斋(书店)、‚学苑‛(出版社)‚芳苑‛(宾馆)。
书信和请柬:现代书信一般采用口语化的普通话。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写信就是谈话。由于对话人相隔太远,没法子面谈,所以改为笔谈。如果写信仍照日常说话一样,不装模作样,不改变现代汉语语法和词汇,就不会出毛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文人之间的通信,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通信也常常采用古汉语文体。这种书信,除使用古汉语一般词语句式外,还有些专门的惯用词句和行文款式。例如,信封上要写‚台启‛、‚钧启‛等,信的开头要视收信人与写信人关系选用‚父亲大人‛‚母亲大人膝下‛、‚хх 兄左右‛、‚хх 先生大鉴‛、‚хх 女士惠鉴‛、‚хх 足下‛、‚хх 吾弟‛、等称呼,有时还在称呼后正文前加上‚敬禀者‛、‚敬启者‛等敬辞,正文末尾一般先用‚专此‛、‚肃此‛、‚专此布达‛、‚敬复‛等表示结束的敬辞,紧接着是祝颂语、问候语的前半部分‚敬颂‛、‚恭请‛、‚谨问‛等,祝颂语、问候语的后半部分一般在‚绥‛(建极绥猷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字)、‚祺‛,或有关对方的‚教‛、‚学‛、‚撰‛、‚著‛、‚编‛、‚旅‛等构成;署名时要在名字前加上自谦词语‚愚弟‛等,在名字后由拜‛‚、叩‛和‚启‛‚、上‛组成的敬辞。请柬是一种郑重的邀请信,要求语言礼貌、优雅、简练,为了达此目的,可采用一定程度的古汉语文体。例如开头用‚兹定于‛‚谨定于‛,结尾用‚敬请莅临‛、‚敬备菲酌‛、‚恭候光临‛之类,署名后加‚敬约‛‚、谨启‛等。
举例如2015年举办的全国光谱学术会议相关欢迎词等。
新年祝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
乙未新春即将到来,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务组特致以来自长安的祝福!汉有“羊型铜灯”,唐有“三彩陶羊”,羊还频见于陕北剪纸。羊代表美善、孕育文化、启迪智慧、象征安泰。羊年之喜在于春,春的脚步正向我们行进。在这个举世团圆、万家灯火的时节,惟愿承羊之至善,祝您及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事嘉祥!
羊年之喜始于春,仲季之交,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十三朝古都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下,西安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这里拥有众多令世人惊叹的名胜古迹,这里繁华如簇,这里值得人们梦想的东西越来越多,充满了温情惬意,它富有变革精神、创新精神,这里变得越来越像当年汉唐的长安一样让人流连忘返。西北大学坐落于长安故坊之上,积淀深厚,充满活力,作为会议的承办方,我们高度重视此次大会的举办,组建了强有力的筹备团队,所有人员通力齐心、精诚合作,以最好的状态打造了一个诗意和多彩的科技文化盛宴迎迓各位朋友的到来!
再祝惠风和煦,春祺万安!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
及仪器展览会大会组委会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日
3、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有利于我们的学术研究。
很多人学术研究论证、结论出现了问题,大都与未读透古文资料有关。要么是未读懂,要么是误读。
简单的例子,如《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多人只看了前半部分。陈寅恪曾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提出了批评:‚着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着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克罗齐也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意大利 安伯托•艾柯的《误读》。一本是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古代文献的载体是古代汉语,掌握了汉字字形发音规则可能对考证历史具有重要帮助。如豫字,豫,象之大者。——《说文》这说明当时的北方环境类似现在的南方,黄河流域有象,并有驯服象的现象。但是在春秋以后象迁徙到了岭南,如秦始皇设置象郡。
再如帝王的帝在甲骨文中的写法,郭沫若解释为花蒂。还有一种解释为束薪祭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表现。字典中对帝的解释为: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也比较与原义符合。所以,了解古文字有利于我们对古文化的深刻认识,能够看清文化要素的来龙去脉。
再如从‚奴‛、‚孥‛、‚帑‛(tang三声),同一个奴的字根。看出上古家国一体的残余。奴隶,子女,钱财都是家族统治着的个人财产,王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财产分配。个人远远不能独立。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国家所决定的,农业国家需要深谋远虑,需要听从老人经验,一年才能看到收成,中国有尊老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崇拜权威,恐惧失去,将一切交付给家族长者,带有奴隶的性质,中国的国家由此诞生,脱胎于王的家族,王的子弟担任职务,《尚书》的诰命能体现这一点,家国不分,诰命用语就能体现出父子兄弟治理国家的痕迹,家国同构,家转化成了公共权力机关,成为侯外庐先生所说的早熟国家,其实也是早产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这个早产儿才开始正常。《周书·蔡仲之命》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遗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龢)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舊)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注明:蔡仲,生卒年不详,亦称蔡仲胡,姬姓,名胡(与居镐京的周厉王同),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周成王初年,蔡仲的父亲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便一同挟持武庚作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降废霍叔处。
蔡仲因不与其父同流合污,而且遵守德训,与人和善。于是周公旦提拔蔡仲担任鲁国卿士,辅佐其子鲁公伯禽。后来,周公旦因蔡仲辅佐伯禽治理鲁国的政绩卓著,便将蔡仲续封蔡国,以奉祀蔡叔度。蔡仲死后,其子蔡伯荒继位。
由上文可见,周朝统治天下以家族式管理方式。这是早先国人所能想到的,也几乎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技术了,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采用。将亲情推及到政治伦理中。
周礼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离心力而出现的。周礼的两个突出体现是:孝与礼。
孝在甲骨文中没有此字。直到西周金文中才出现,是由甲骨文的‚老‛和甲骨文的‚子‛拼合而成的,老在甲骨文中变形很多,但总之大体都像一个白发胡须、拄着拐杖的老人,是会意字。
《左传》记载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作为政治伦理的孝是超越了亲情伦理的。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yù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quâ请教如何立国的方法。石碏说,你应该去朝觐周天子,周天子认可了你,才算地位稳固。但石厚等跟周天子不熟。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给陈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让其逮住二人,于是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大义灭亲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石碏先后派了两个人去杀,其背后是有深刻涵义的。既说明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将父子之间的关系明了化,父子之间并非完全的人伦真情。这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在汉代以后广为流行。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伦与国法之间的冲突并非像后世那样单纯,即以国法皇权完全取代人伦真情。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期,关乎人伦的小道理还是由很大的生存空间,这是人性的体现,比如说,《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其与箕)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黨)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周游列国,在叶邑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休息住地,被弟子曾点吃了。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去解释,孔子于是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并没有将弟子供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包庇,然而,这确是那个时候的人所能接受认可的为人方式,亲情大于国法。《孟子》记载了一个故事,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但是,在皇权来临的时代,大道理凌驾于任何小道理之上。如武则天时期发生了一大案件,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名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赵师韫yùn所杀,赵师韫当时的官职是县尉。徐元庆为父报仇,刺杀了赵师韫,并向官方自首。此案无法定夺,推到武则天手里。陈子昂当时著有《复仇议》一文,认为先杀后表彰。后来柳宗元写过《驳复仇议》认为,既表彰又惩罚,容易造成标准不一的误导。
再看礼。甲骨文,疑为器皿,祭祀之用。礼并非完全指的是礼节、礼貌。礼其本质是规则,各安其位。周朝制定的礼非常复杂,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吉凶、婚丧嫁娶等,目的是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礼隔开人的距离,并由此产生了敬畏。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为了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如西汉成帝时,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宰相翟方进被汉成帝赐了毒酒引咎自杀。
古代汉语的介入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证据,得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观点。再如,余秋雨写过一篇《中华永不衰败的大河文明》的文章认为,中国是大河文明。
但事实上,只要我们动脑子想一想便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黄河是一个经常泛滥的合流,谁愿意住在黄河的边上呢,这可能跟尼罗河的泛滥有所不同。所以,早期的人类大多居住地定在了支流旁边,因为,人总是需要从河流汲水,但不能威胁人身安全。所以,中国是支流文明,或者叫小河文明。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心到:要有问题意识。
手到、口到:要勤于查检。如繁体字记。
前人学习古代汉语,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死记硬背式,另一种是学习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中文专业同学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必须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所谓感性认识就是阅读作品,作品阅读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越熟练,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越深刻。只阅读作品还不够,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识部分阐述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以及修辞、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论部分还有与古汉语有关的其它知识,如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天文历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也是必要的。但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古代汉语所必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知识,就是上面提到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这几个方面,尤其要重视词汇知识,词义分析举例也要认真阅读。
文选学习方面:必须做到透彻理解,做到字、词、句逐个落实,决不能囫囵吞枣。所谓字、词、句逐个落实,就是把文选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都要搞清楚。这样逐字逐句的落实,开始可能很慢,但是,这是慢
壽。认认真真读原著。做好读书笔中求快,这样逐字逐句的,确确实实全部地都弄懂了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式,伴随着文选学习数量的增多,阅读古书的速度也就会越来越快,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高。另外,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将讲过的文选熟读以至于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学习古代汉语所必须的感性认识,对古文的修辞造句才能有所体会。
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常识三方面结合起来。此外,有关古代汉语的文体、修辞表达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注意。
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其它参考教材和书籍如:王力《古汉语常用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张永言《简明古汉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程湘清、何乐士《实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91年12月)等。
第二章 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 字典
一、《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东汉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东汉建初三年(78年)担任郡功曹。
东汉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此时许慎学术成就达到高峰。开始作《说文解字》。
东汉章和二年(88)年举孝廉。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草成数年后,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朝廷的藏书处)。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东汉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东汉建和三年(149年),许慎因病去世。
2、《说文解字》成书时代背景
其一,封建专制国家得到发展巩固,西汉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虽然马克思认为文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关系,但是,在封建时代二者之间也往往是暗合的。在这个大一统的时期,出现了《尔雅》、《方言》、《释名》、《通俗文》等语言学著作,《说文解字》的出现并不孤单和偶然。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其内容大多为普及知识所用,汉赋中很多字人们是不认识的,如:
食苗心,螟。
食叶,蟘。
食节,贼。
食根,蟊。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十五•释虫》 獬豸,法。
再如,枚乘《七发》(杨雄《扬子·法言》二‚吾子卷‛:‚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音义:‚枚乘,绳证切。‛),有大量名物出现。
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楚辞》所收《大招》,或题景差(Chā)作。《史记·屈原贾生(贾谊)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Chā)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司马贞索隐:‚按:杨子《法言》及《汉书古今人表》皆作‘景瑳(Cuō)’,今作‘差(Chā)’是字省耳。又按:徐、裴、邹三家皆无音,是读如字也。‛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读如字。
枚乘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客因稱曰:“今時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太子方富於年。意者久耽安樂,日夜無極,邪氣襲逆,中若結轖(se去声,通塞)。紛屯澹淡,噓唏煩酲(cheng阳平,醉酒),惕惕怵怵,臥不得瞑。虛中重(chong阳平)聽,惡聞人聲,精神越渫(xie去声),百病咸生。聰明眩曜,悅怒不平。久執不廢,大命乃傾。太子豈有是乎?”太子曰:“謹謝客。賴君之力,時時有之,然未至於是也。”
…
客曰:“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於是使博辯之士,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離辭連類。…溷(溷hùn肮脏)章、白鷺,孔鳥、鶤鵠(kūn一种大的水鸟)。
—— 教材815页
《輶[yïu]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西汉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所作。《方言》的作者扬雄(也写作杨雄,公元前53—公元16年),字子云,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蜀中多才子,司马相如,苏轼。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汉书》扬雄本传称他‚博览无所不见‛,少年好学,善作辞赋,多识古文奇字,通晓训诂,作《训纂篇》、《太玄》、《法言》等。扬雄40多岁来到京师,被举荐为郎,‚得观书于石室‛,‚校书天禄阁上‛(扬雄《答刘歆书》)‚輶轩使者‛搜集得来的方言资料等,经秦末战乱,到汉代,大部分散失了,只有成都的严君平、临邛的林闾翁孺‚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扬雄《答刘歆书》)。严君平收藏有1000多字,林闾翁孺保存有目录提纲一类的资料。因为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林闾翁孺是扬雄的亲戚,所以扬雄有机会看到它们,就以这些残存的资料为基础,又亲自着手收集。他趁各地士人和调访士兵来京的机会,常常带着书写工具向这些人作调查,然后汇集整理。经过27个寒暑的积累,才编成一本9000字的《方言》。如卷八释‚猪‛条: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jia加〕;关东西或谓之彘〔zhi置〕,或谓之豕〔shi史〕;南楚谓之豨〔xi希〕;其子或谓之豚〔tun屯〕,或谓之貕〔xi希〕;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槛及蓐曰橧〔zeng增〕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
如《释名·释乐器》: 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
磬,罄也,其声罄罄然坚致也。
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鞉[táo],导也,所以导乐作也。鼙,裨也,裨助鼓节也。裨
[bì] 增添,补助:大有~益。~补。
[pí] 古代的次等礼服。;副,偏,小:~将。偏~。声在前曰朔,朔,始也。在后曰应,应,大鼓也。所以悬鼓者,横曰簨;簨,峻也,在上高峻也。从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簨上之板曰业,刻为牙,捷业如锯齿也。
簨[sǔn],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架子上的横梁。
虡[jù] 古代悬挂钟或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瑟,施弦张之瑟瑟然也。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箜篌、此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空国之侯所存也。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
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埙,喧也,声浊喧喧然也。篪,啼也。声从孔出,如婴儿啼声也。
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搏拊也,以韦盛糠,形如鼓,以手附拍之也。
柷状如伏虎,如见柷柷然也,故训为始,以作乐也。铙,声铙铙也。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bo大 人声曰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兖冀言歌声如柯也。竹曰吹,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吟,严也。其声本出于忧愁,故其声严肃,使人听之凄叹也.《通俗文》,东汉末服虔撰。这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在小学史与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书亡佚。
其二,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两汉出现了古文经和今文经斗争,从学术一直走向政治斗争。汉前期,官方博士讲授的儒家经典为通行的隶书版经书,但是,在汉武帝末年,从孔子旧宅夹壁发现了部分儒家经典书籍,如《尚书》,《周礼》,《春秋》,《论语》等,用战国东方六国文字写的,是为古文经。除此之外还有,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河间王献《周官》《孟子》《礼记》等。古文经与今文经除了文字书写不同之外,还有读解理念的差异,今文经已经出现了对孔子经典的误读。
大部分时间内,今文经占统治地位。西汉末年刘歆刘向父子曾主张设古文经博士,但遭到抵制。后来,今文经与谶纬集合在一起。
东汉末年,国家**,古今文经合流。许慎置身于古文经派,但是他也融合了今文经的优点,吸收今文经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董仲舒、班固等人的解释。
3、《说文解字》写作目的
许慎编纂《说文解字》主要目的首要是为了保存古文派,宣扬古文派,捍卫古文经学,因为许慎是站在古文经学派一边的。古文经学家为了压倒今文经学而取得优势,必须提出应该重视语言文字学,目的是在经学上树立它的崇高地位,许慎系古文经学大师贾适学生,曾经撰有《五经异义》(佚失)以捍卫古文经学外,又用三十年时间,写《说文解字》一书,在《说文解字后叙》中他明确指出:当时的学者‚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他的目的是:‚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书定稿后,由其子许冲献给朝廷,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言:‚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适受古学,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
4、《说文解字》版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大徐本是《说文解字》最为通行的版本,学界称《说文解字》如不加说明,均指大徐本。
5、《说文解字》条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先释义,再释形,后释音。‚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调,和也,从言,周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
6、《说文解字》的意义和局限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字典,首创540个部首,发明了部首制度。它是字体资源宝库,收集了篆文、古文、俗体等很多东汉出现的字体。它是一本文化史。解释中带有明显的汉代文化特色。
局限体现在: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采用的资料有限。归纳方法不科学,查阅不便。
二、《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来命名的工具书。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主编是张玉书和陈廷敬。全书收单字47035个,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个,共收字49030个。
这部字典使用的是部首检字法,全书共有214个部首,分属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同部首的字,按笔画的多少为序。每个字先注音,注音的方法是用反切、直音法,有时还用叶音法。其次是释义,一般是先释本义,而后举出书证说明。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再加以解释。各字有古体的,即列于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体讹体则附于其后。《康熙字典》查字方法复杂,不推荐。原来的优势是收录了很多冷僻字,但现在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都已收录,优势已不存在。
第二节 实词词典
一名大学生在四年中能够掌握多少种工具书,是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工具书是我们永远的老师。遇到问题,查找工具书非常方便、准确。
学习古汉语碰到的最大量的问题就是字词。字典、词典种类繁多。介绍几种最基本、实用和比较容易看到的工具书。《辞海》,《辞源》,解放后修的新版。《辞海》主要解释现当代的词汇。《辞源》主要解释古汉语的词汇。《辞源》、《辞海》,非常常见。
按部首笔画查字。
这两本书都可按部首笔画查字,和中学常用的《新华字典》相同。《辞源》和《辞海》略有不同,《辞源》都是繁体字,是按旧的部首排列(如:扌:按现代的部首是三划,在《辞源》中是‚手‛部,四划;氵是三划,《辞源》中是‚水‛部,四划;艹是三划,《辞源》中是‚艸‛部,六划)
按汉语拼音查字。四角号码查字法。
这个方法非常好,查字非常快。它是把每个汉字的四个角,按一定的方法设定数字,每一个字就变成了四个号码,按这个号码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这个字,越是笔画多的汉字,用这个方法和查笔划相比越快、差别越大。四角号码查字法是非常有效、有用和方便的,而且,要深入搞研究的话,一定要学习四角号码。在记一个繁体字的时候,可能四个角有印象而中间不记得了,这种字根本没法数笔划,用四角号码查字法就可以查出这个字。
端 先取左上角0,其次取右上角2,再取左下角1,最后取右下角 2,端=0212。
一 《辞源》
《辞源》是我国近代最早编成的一部语文兼百科性质的词典。陆尔奎等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编写,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正编本,1931年出版续编本,1939年出版合订本。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的词典,当时影响很大。它收字10000多个,以字系词,共收录古今中外新旧词语十多万条。全书依照《康熙字典》分为十二集,用部首检字法,有214个部首。
《辞源》的注音采用的是反切,另加同音字。本书对于所收的词语,都探索起源,加以解释,并有书证,所以对于阅读古书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释义不够全面,引证时见错误。
原本《辞源》于1958年开始修订,它与新编的《辞海》作了分工,删去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的词条,专收古代汉语词汇和成语,以及关于文史方面的百科条目,收词止于鸦片战争(1840年),从而成为一部专供学习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辞书。1975年以后,再次修编。全书共收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二者合计共97024条。1983年重新加以修订,出版新的四卷本《辞源》。新《辞源》比旧版本的质量明显提高,新《辞源》的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时加注《广韵》的反切;《广韵》不收的字,则采用《集韵》。释义和引证都比较完善,也比较详备。
二 《辞海》
《辞海》由舒新城、张相等人参加编写,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大型综合辞书。《辞海》的性质跟《辞源》大致相同,但由于它编撰的年代较后,所以比前出的《辞源》在质量上要高,在释义和引证上都要更完善些,具有自己的特色。
1957年决定重新修订《辞海》,1961年出版了《辞海》改编后的试行本,1979年出版了定稿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06578条。经过修订的《辞海》内容丰富,是一部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对一般的词语、成语典故、地名及社会、自然科学的术词都有收录讲解。词目的去取精当,解释繁简适当,观点明晰。
第三节
虚词词典
一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1766-1834)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印行此书。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经传释词》是他撰写的解释古汉语虚词的名著。
全书十卷,收虚词160个,依唐守温三十六字母给虚词排序。作者从先秦、西汉的《论语》《周易》《左传》《史记》等经传和其他古籍中选取例证来说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对于所收的虚词,先概括地介绍用法,然后引用古籍来说明。虚词如果有几种用法,就分为若干条解释,每条解释都要博引例证,推源溯本。
本书征引材料翔实丰富,对虚词的解释富于创见,是研究和学习古汉语虚词的重要作品,历来都有较高的评价。主要缺点是,全书按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序,对虚词的常见用法谈得很少,不便于初学。
二 《词诠》
《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十卷,收录虚词500余个。全部词目按注音字母排序,书前还有部首索引,查检方便。本书解释虚词的体例比较完善。首先标明词类,其次说明意义,最后举例证明。本书在解释虚词时,不论是普通用法还是特殊用法,都能引用例证,加以解说。与《经传释词》相比,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便于一般读者;但由于成书较早,青年读者使用起来,仍会感到不便。
对于古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后来陆续出版的《文言虚字》《古汉语虚词》《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可能更实用。以上这五部虚词词典都是高质量的工具书,它们的作者,对虚词都有深入的研究。这五部词典的不同主要在词典的规模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何一种来使用。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一节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目(细目)始见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经学家郑众注《周礼·保氏》:列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最先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所讲的六书,其名称与班固基本相同,他的贡献在于说明了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这种对汉字结构所做的说明,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后来六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传统文字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结合许慎的‚六书‛来谈谈汉字的结构: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日月是也。——六书中的第一类叫象形。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个字就属于这一类字。
日、月、鱼、人、山、兔、豕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六书的第二类叫指事。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指事又叫象事、处事,是一种用记号(符号)标志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指事字能够表示比较抽象的词义,但指事这种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普遍应用,不是任何象形字上都可以用加符号的办法来表示新的意义的;所加的符号有时指示的意义不明确,人们也不容易理解。因此,指事字字数较少,特别是单纯用象征性符号造的指事字,就只有很少的几个。《说文解字》9353字,指事字只有125个,占《说文》的1%。
具体说来,指事字的形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纯粹由指事符号组成的整体指事字。如我们前面举的上、下,还有数目字一、二、三、五。
第二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注指事符号的指事字,这是指事字的主体。最常见的指事符号是加点和横。如‚刃‛是在象形字‚刀‛的基础上加上点,标志刀的锐利处;‚本‛在‚木‛的下部加上一横,标指树根或躯干的下部;‚末‛在‚木‛的上端加上一横,标指树梢,表示末端。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是什么?
象形这类字表示的词义都是指具体的事物。指事则不然,指事是说,一看就能识别是什么事物,仔细考察才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以成字,重在象事物之形;指事则是表示抽象的概念的,重在用象形手法显示字义,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偽,武信是也。——六书中第三类叫会意。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这里应指出,有的字尽管是由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的,但若不表示新义,则不能算作会意字。
会意字的类型:
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举例如:
析 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伐 甲骨文从戈从人。表以戈刃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说文》据小篆释形为‚从人持戈‛,非是。
及 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赶上逮住。
明,休,采,射,时,死,监,焱yan去声,耍,尖,籴,粜,美,棘,柔。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六书中的第三类就是形声。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注意: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的是古代的读音,语音也是发展的,不要以现在的读音去看待它。(形声又叫象声、谐声)。
形声字类型:
左形右声:材 偏 铜 冻 证 骑 秧 破 右形左声:攻 颈 削 瓢 放 鹉 雌 故 上形下声:管 露 爸 芳 崖 宵 界 字 下形上声:架 案 慈 斧 贡 膏 凳 赏 外形内声:固 病 庭 阀 园 匾 裹 衷 内形外声:闷 问 闻 辫 形声字的评价:
优点: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缺陷:‚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楷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并且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创造新字(如一些新造的简化字、科技用字)。然而,形声字本身也有它的缺陷:
首先,形旁不能准确表意,有的连‚类别‛意义也不能正确表示了。形声字的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并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有较大的概括性。与水有关的用‚氵(水)‛旁,如‚江‛‚河‛‚湖‛‚海‛,与心有关的用‚忄(心)‛旁,如‚想‛‚忆‛‚愉‛‚悦‛等。可见,形声字的形旁可以作为理解字义的线索,特别是对于理解字的本义或原始意义具有提示作用。但是形旁相同的字并不同义,如‚杨‛和‚椅‛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时意义甚至相反,如‚远‛和‚近‛。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或由于汉字中大量同音假借字的出现,一些汉字单从形旁已看不出它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了,如‚桥‛字,古时常用木头架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石桥、钢筋水泥桥等,‚桥‛仍用‚木‛作形旁就不能正确表义了。又如‚奸、妄‛等字从‚女‛,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表现,现在则很难理解。
其次,声旁一般不能准确表示读音,有的连个‚近似‛音也不表示。形声字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但大多是近似音,不完全准确。有些声旁和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如‚健、忠‛等;有的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如‚胜、唱、放‛等,有的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如‚浪、灯、煤‛等;有的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如‚草、红、河‛等;有些声旁则根本不能表音,如‚海、熊、辉‛等,又由于汉字字体的屡次变化,有些字的声旁已经变得看不出来了。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形声字的声符逐渐失去了它的表音作用。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书中的第五类叫转注。转注这一类字,共用一个部首,而且这几个字可以互相解释,考老就是这一类字。
板书:考、老
对于转注如何理解,最有争论,学界认为这一类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转注不能造出新字。‚转注‛是用字的问题。六书是用来教学使用的,所以在讲造字法时也讲用字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中的第六类叫假借。假借这一类字,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表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义,依据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表示这一个词义,令长就是属于这一类字。
就是说,口语里有这个词,但书面上没有这个字,于是依照这个词的读音,找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它的意义。这种利用已有的同音字来代替的办法就叫做‚假借‛。
许慎的六书之所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相当丰富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较之于当时,拥有较大的研究优势。
以《小雅•采薇》为例看六书的使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通庇)。四牡翼翼,象弭(弓箭两端)魚服(通箙)。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教材927页
注解:
車: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从車。尺遮切〖注〗。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象形。謂象㒳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今尺遮切。釋名曰。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處若屋舍也…自漢以來始有居音。按三國時尙有歌無麻。遮字衹(只)在魚歌韵內。非如今音也。古音讀如袪。以言車之運行。不讀如居。但言人所居止。老子。當其無,有車之用。
楊柳:『說文解字注』蒲桺也。各本作木也二字。今依藝文類聚,初學記,本艸圖經,太平御覽所引正。釋木云。楊蒲桺。許所本也。按蒲。葢本作浦。浦,水瀕也。王風。不流束蒲。毛云。蒲艸也。箋云。蒲,蒲桺。孫毓云。蒲艸之聲不與戍許相協。箋義爲長。是則晉人讀蒲桺爲浦桺之明證。古今注曰。蒲桺生水邊。又曰。水楊,蒲楊也。枝勁細。任矢用。任矢用者,左傳云董澤之蒲是也。絫呼曰蒲桺。單曰蒲。音同浦。至唐而失其讀矣。從木。昜聲。与章切。十部。古假楊爲揚。故詩楊之水。毛曰。楊,激揚也。廣雅曰。楊,揚也。佩觿曰。楊,桺也。亦州名。古書州名皆作楊矣。
矣:语气词,疑为箭已经射出。其它语气词,之乎者也耶邪哉。‚者‛疑为‚煮‛和‚诸‛的本字。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构形)研究主要参考书:
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王国维、罗振玉学生):《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汉字形体演变大体有三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隶书到楷体。一直到今天,楷书仍是主流。
古代早期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明文字的比较:
世界上三个早期诞生并后世成体系的文字有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
下图为楔形文字:
下图文单音节圣书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汉字在甲骨文以前肯定已经有个很长时间的摸索过程,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图的陶器符号,1952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由于这些文字符号刻划在陶钵口沿上,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辨识出来,有的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还有的学者认为不是汉字。
再如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位 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1972~1979年发掘。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出土的符号。
1.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学习参考资料: 铁云藏龟 刘鹗 抱残守缺斋 1903 《契文举例》 孙诒让 1904 《殷墟书契前编》八卷 1913 罗振玉 《殷墟书契后编》二卷 1916 罗振玉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王国维编 约1916 甲骨文编 孙海波 中华书局 1965 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 中华书局 1979 甲骨文字集释 李孝定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1965 殷墟卜辞综类 岛邦男 汲古书院 1971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 科学出版社 1956 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 科学出版社 1982 殷墟文字记 唐兰 中华书局 1981 甲骨文诞生的时代背景: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所言,‚当时农民生活的穷困,达官贵人之豪富以及通都大邑古董商人无孔不入的寻求古物、从中巧取高利,构成了所谓山川效灵,地不爱宝的现象。农民们滥掘古墓取宝,以救一时之穷;市侩们下乡廉价收购以博取高利,达官们则以此为私人玩赏之物兼作为可以流传的财富。如此对待古物,实际上破坏了许多古墓,并把古物沦为了私有的商品。虽然如此,十九世纪后半纪的古物的出现与研究较之以前有了显著不同之处,就是:1,古物范围的扩大,北宋以来所谓金石学是以铜器与石刻为主的,而石刻则多为秦以后的碑板;至此而有金石以外的古物的出现与被重视。北宋所谓金石已不能包容这些新出现的古器物,金石学的范围实际上已发展为古器物学。2,品类的专门化,许多附隶于金石范围内的古物如铜鑑、符牌、印玺、货币、玉器、陶俑、陶器、砖瓦等等,至此已各个独自地发展为分门别类的蒐集与研究。3,数量与内容的丰富,自从阮元开收藏与研究古物的风气以后,许多私人大量地收藏古物并整理发表,其数目远远超过宋代著录的古物。4,器物铭文与文字学历史学的联系,北宋时代的学者虽然利用铭文来解决礼仪制度的问题,虽然也考释文字,但晚晴时代的学者因为有了乾嘉以来经学小学极度发达的成果,更进一步的利用铭文来作为文字发展条例与古代历史制度的新资料,对于经典史料的著作时代也开始重新加以考订。5,石印术和照相术的输入,此以前的古物形制、花文和铭文的流传和印行,只限于拓本、雕版和少数的石刻本;十九世纪的末叶,石印术和照相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研究与刊印的方便。‛
郭沫若五四时期写诗,1926年参加北伐,后加入中共。1928年,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十年,受到王国维影响,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在建国前的甲骨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甲骨文研究的四堂还有:自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
当时亦有对甲骨文的非议,如章太炎《国故论衡·理惑论》‚近有掊得龟甲骨,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国土可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贸儒信以为质,斯亦通人之蔽。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 理兆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蜃珧,其质同耳。古者随侯之珠,照乘之宝,珧王必之削,余坻之贝,今无有见世者矣。足明垩质白盛,其化非远,龟甲何灵而能长久若是哉!鼎彝铜器,传者非一,犹疑其伪,况于速朽之质,易霾之器。作伪有须臾之便,得者非贞信之人,而群相信以为法物,不其俱欤!‛章太炎所说《龟策列传》曾详细道:‚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董作宾在其遗著《甲骨学六十年》中曾论及此事。他说:‚章氏小学功深,奉《说文》为金科玉律。不容以钟鼎甲骨,订正《说文》之讹误‛。‚他的证据是流传之人不可信,因为罗振玉‘非贞信之人’。第二是龟甲刻文不见于经史。第三是龟甲乃‘速朽之物’不能长久。第四是龟甲文容易作伪。其实,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证明甲骨为伪。‛
甲骨文的特点:象形;甲骨文时代汉字没有定型;笔画是方直的;表意字比较多,形声字比较少。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是完整的文字体系:因其已经具有稳定的符号、读音、意义,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使用了五种造字方法,除了转注之外,都有体现。具有非常大的数量。只是被发现的就已经有四千多字,那么其它未被发现的可能会更多。
甲骨文,又称‚契文‛(契是刻的意思)、‚甲骨卜(占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善于预测吉凶。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
‚
‛:字从二(上)从
(人),隶作‚元‛。人之上会意为首。《孟子·滕文公》:‚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即用其本义。引申义为始为大。例如: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货币单位。
‚突出其头部。或写作‚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
‛,从二(上)从大。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叶说近是。
‚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甲骨文‚示‛字写作‚凡是在示字旁的,大多与祭祀有关。
‚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等字形。所以,在汉字中,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王权与神权高度统一才能保障国家统治,占卜师具有占卜的职责,但国王对占卜具有解释权,解释权必须握在国王手中,不能分离。天平天国的失败教训之一。太平天国还隐藏着一个神权暗结构。在这个暗结构中,天父与天兄才是一切权力的源头,天父天兄(通过杨秀清与萧朝贵)降旨,洪秀全遵谕,再以天王的名义发布;有时候,天父天兄甚至绕过洪秀全,借杨萧之口迳直向教众发布。被天父代言人的隐权力喂大了胃口的东王,终于在咸丰六年(1856年)向天王正式‚逼宫‛。这年七月,东王将忠于洪秀全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将领分调出城,刻好‚太平天国真命主杨秀清‛的印玺。
其它典型的甲骨文字如,朝、春、暮、斤、莽、逐等。
甲骨文逐字从豕(或兔,鹿)从止。<<说文>>:“逐,追也,从从豚省。”豚省即豕,猪也。从止于兽后,会追逐之义。
如:
夸父(fǔ)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爲鄧林。(《山海经》)
——教材第6页文章
夸父:父 ,老年人:田~。渔~。同‚甫‛。在黄帝时期,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夸父族人都是热心公益,善于奔跑,身怀巨力的人。因为他们长的个个身材高,力气大,所以又称巨人族。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骨文寓意为将孩子丢出去。文,甲骨文宾
(宀,房屋)
棄甲
(人,客),表示家中的客人。有的甲骨加‚止‛(表示前行,并在‚人‛的头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特殊身(宀,房屋)
(万,特殊身分的人)。有的金文
(宀,房屋)
加(贝,份。金文财礼),表示带财礼到他人家里作客。篆文写,前往)
(‚之‛的误(贝,财礼),造字本义:带礼拜访、受到款待的贵客。
如《穆天子传》中出现宾字的使用: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指丝带)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山,乃纪丌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宾带有礼物的性质。
‚西王母‛的称谓,始于《山海经》,居昆仑山,故称西王母。
《山海经》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道教将西王母演化为王母娘娘。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甲,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有的甲骨文(‚十‛,‚又‛的变形,握柄)(囗,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
乙,甲骨文、像一绳子,造字本义:用来捆绑的绳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捆绑的绳子叫乙。
‚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假借‚穴‛,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
丁,甲骨文、像竹木契子即竹钉或木钉的椭圆形顶部。
戊,甲骨文
(战斧)
(干戈)。造字本义: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
庚,甲骨文(‚人‛的倒写,表示斗朝下、俯身打水的人)
(倒写的‚用‛,口朝下的水桶),造字本义:用水桶在水井或水池打水。打到水叫‚康‛,打不到水为‚庚‛。
辛,甲骨文像装在木柄
(像半个‚木‛)上端的刺刀
。有的甲骨文在刺刀上方加上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用刺刀刺、割。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来给奴隶或罪犯刺字的刺刀;在汉字中‚辛‛通常代表罪行、罪人或施刑。清代宫廷有辛者库,专以从事大内或王公府第等地贱役苦差为职。
‚壬(rã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
‚癸‛是‚揆‛的本字。癸,甲骨文像有四个握柄的夯地用具。有的甲骨文在四个握柄末端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抓手。有的甲骨文
在握柄四端各一个‚手‛,突出握柄含义。造字本义:众人合力抬起夯地桩。
子,甲骨文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头发、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