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学生,探求任务教学的实效性——《生物圈2号》教学案例
关注学生,探求任务教学的实效性
——《生物圈2号》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任务驱动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平时的听课与交流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反映我们的任务很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或者是持久地专注于任务的探究。本案例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任务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寻找原因,寻求提高任务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背景材料』
1、基本情况
05年根据教研室的要求,笔者于05年11月30日在洪合中学举行的全区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教研员下水课。课题为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上第二单元第11课《生物圈二号》。
2、学生情况分析
洪合中学外来学生数量较多,流动性较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层次差异相对较大。七年级每周两课时的信息技术,两人一机。任教班级为普通班。七年级的学生在完成第一单元《相聚“网上邻居”》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网络机房的环境和一些windows的基本操作。而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也解开了网络的神奇面纱。学生对网络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网络的一些操作技能——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网页和图片的保存。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了解也不是很详细,仅限于任课教师的描述。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在全册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搜索引擎的使用、记事本的操作等都为旧知,而网页文字的保存是今后使用频率很高的一项网络操作技能,在后面《江南风情游》等多处有所涉及,可以说是为今后教学做铺垫的。另外,在本课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让学生有意识的认识到不同资源下载方式的适用性。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剪贴板”的概念
技能目标:
1、巩固搜索引擎的使用、网页和图片的保存
2、让学生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2、提高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保存网页上的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剪贴板”的概念
教法及课时: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竞赛法;1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5.0以上版本,要求能上因特网 教学素材:课件(大量地球环境破坏的图片与数据、以及任务介绍)
『案例描述』
片断
一、任务情景的创设
1、新闻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听广播、看新闻的习惯? 生:有(没有)
师:最近哈尔滨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知道吗? 生(一口同声):知道。松花江水体污染,哈尔滨全市停水4天。
师:不错,看来大家还是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停水给哈尔滨市的市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超市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一度卖到了3元一瓶。可见,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危机。
2、课件展示,揭示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师:其实,我们人类面临的危机还有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边展示大量地球环境破坏的图片,边描述数据。)
师:100年后,我们可能就要感叹“地球——我们曾经的家园”,唉,为什么老师用了个“曾经”?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因为到时候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将不能担当起人类生存的重任。
3、谈话引出考察《生物圈二号》实验项目
师:地球家园不行了,所以我们要迫切地去寻找我们的新家园。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植树、可以去其他星球„„
通过谈话,引出了人类能否模拟一个类似地球,制造生物圈二号。
片断
二、任务布置
1、组建考察团
师:今天我想每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当一回考察员,去考察一下《生物圈二号》实验情况。师:首先,我们要分成四个考察团(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每个团推选出一名团长。宣布团队纪律:团员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考察任务。遇到困难可以有两条求助热线:
1、课本
2、团友或者团长;如果这种方法都行不通,还可以举手求助老师。而团长在自己完成考察任务后,还要负责协调帮助本团成员完成考察工作。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就考察对象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大家能够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快更好的完成考察任务。
师:展示两张生物圈二号的图片(内景、外景),并做简要介绍。
2、布置考察项目一
师:老师只有这些信息,我想大家肯定能借助因特网获取更多的“生物圈二号”的资料,以便和同学们分享。下面请大家接受第一项考察项目。出示考察项目一:
从网上查找并保存更多的“生物圈二号”的资料(包括网页和图片)提示:搜索网站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 了解为什么实验?实验实施的情况如何?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考核办法: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多的团队获胜。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评选出优胜队,加十分。
师:根据“生物圈二号”设计了3道题,进行抢答,每题十分。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答题。
3、布置考察项目二
师:用保存网页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整个网页的信息全部下载下来。但是,有时候一张网页中,只有部分的文字信息对我们是有用的,那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请大家接受第二项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出示考察任务二
下载“生物圈二号”实验的有关文字资料。(选择一个内容作为重点考察项目)参考内容:实验的原因、实验的概况、实验的结果、实验的启示 友情提示:自学课本P61-62 考核办法:速度最快者获胜
学生自学,尝试完成任务二
师:对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所在组加分
请学生代表演示,教师一旁讲解,并概述整个过程。师:接下来,我还要考考大家,请抓紧机会。师:问题1:复制好的内容到哪里去了呢? 生:思考。
师:选中文字后,鼠标指向复制选项后,请大家可以看到状态栏中也有提示。生:将当前选定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上
师:我们大家要做有心人,多观察,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师:关于剪贴板的知识,在书上的“日积月累”中也有。看来,大家看书也还不够仔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生:执行复制命令后,选中的文字被复制到计算机内存中保存了起来,这块内存区域被称为“剪贴板”。剪贴板只是计算机暂时储存信息的地方,一旦计算机被关闭,剪贴板中的信息便会丢失。
老师补充:剪贴板其实还是一个喜新厌旧的家伙。如果老师选择第一段文字后复制,再选择第二段文字复制,那么最后在剪贴板中存了那些信息? 生:第二段
师:很好,我们的同学会现学现用了
师:问题2:如何将剪贴板中的内容取出? 生:用记事本,师:因为剪贴板是内存的一部分,不能长期的保存,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把它粘贴到记事本,取出其内容,保存起来
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予以加分。
3、布置考察项目三 出示考察项目三
在记事本中,根据选择的考察内容,整理出一篇考察报告。提示:可以参考范例p59 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质量评比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查看学生的作品,评点,并对优秀作品所在组加分。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以考察团成员考察《生物圈二号》实验项目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很多教师提出的关于“任务教学中很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或者是持久地专注于任务的探究”的问题,尝试从任务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寻找原因,寻求提高任务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任务情景的创设,要源于生活。本课是在哈尔滨松花江水体发生污染的第二周。在预设时,笔者也考虑过用“神六上天”作为导入的题材,但是通过对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后,觉得该素材已经被泛用了,缺乏一定的新鲜感,还是被否
定掉了。毕竟当前最新重大实事新闻的引入,更能体现出时代性。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新闻的反应的确很强烈,兴趣一下子被有效地激发起来了。再通过大量的数据与触目惊心的图片,使学生感到一种危机,有迫切寻找新家园的欲望,通过谈话,引出对《生物圈二号》实验的考察任务,为任务布置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由于任务的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水体污染引发的生存危机”这一真实的感受,调动起学生探究任务的积极性。而且实验是否能成功,成为了学生的好奇点,使得任务的布置显得顺利成章。情景创设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外因条件,这也是任务教学要成功的第一步。
2、任务设计根据学生实际,分步逐层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进行充分合理的分析和设计,也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由于该校学生流动性很大,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较大,而且普遍基础一般。所以笔者认为在任务设计中要分步走,切不可操之过急(详见片断二)。三个考察项目既有不同的侧重点,又紧密的联系,要求也是螺旋上升的。考察项目一重在重温旧知识——图片和网页的保存。考察项目二选择一个内容作为重点考察项目,下载相关文字资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新知的探索。然后在考察项目二的基础上,提出整理出一篇考察报告的要求,作为一个拓展环节的。考察项目三,则是专门针对学有余利的学生而设计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各不相同。任务的分步和分层,有效地避免了任务教学中“一放难收”的尴尬局面,做到收放自如。
3、综合设计任务,重视能力与情感的培养。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训练,更应该包含着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因为为操作而操作的训练是很难最大程度去驱动学生参与,也很难使得技能内化,无法真正完成新知识的构建。片断二中在完成考察项目一后,抢答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关注信息获取与筛选的能力,不光是找到信息,更要从信息中获取有用的部分,为我所用。考察项目二中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内容作为重点考察,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不但要会下载文字,更重要的是要下载所需要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尝试自主完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察项目三则是在加强学生信息整理与加工的能力。而整个考察的过程中,又激发着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探究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4、构建合理的支架,共同突破重难点。片断二中考察团组建之初就提供了宣布团队纪律:团员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考察任务。遇到困难可以有两条求助热线:
1、课本
2、团友或者团长;如果这种方法都行不通,还可以举手求助老师。而团长在自己完成考察任务后,还要负责协调帮助本团成员完成考察工作。学习中总有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也是在任务教学中应该要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个别辅导中解脱,有助于教师更多时间特别关注个别较差的学生,以及整理一些共性问题。另外,本人在布置每一个考察项目时,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必要的提示。本课对于重难点的突破上,还设计了让学生代表演示示范,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剪贴版”的概念。通过形象的比喻与总结,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复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说,能否为学生构建好支架,也是教学的关键。
5、竞赛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活跃课堂。以前听课经常有初中教师抱怨:学生一上初中就不爱回答,课堂气氛沉闷,本人也曾经深表同情。但是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后,就不再认同这种说法。课堂气氛的调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组织教学。俗话说:有竞争才有进取,有比赛才有提高。初中学生依然还是争强好胜,对竞赛性的活动很感兴趣。四个考察团之间的比赛,抢答的形式,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
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竞争,同时也加快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本课在实施中还存在欠缺的地方,但是对于探讨如何提高任务教学的有效性也一定的价值。例如:在本课中能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将根好地保证任务的质量。虽然每个考察项目,笔者都设计了考核方法,但是对于考核的标准还是比较含糊,使得任务完成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比如在项目考察三中,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调查报告的质量。如果在这里能提供考察报告的基本格式等,作为完善评定考察报告优劣的标准,对于学生任务的完成将更有导向性。
参考文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主编:魏雄鹰
秀洲区教研室
陆小敏
第二篇:关注校园安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关注校园安全活动方案
一、主题确立: 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多达20几种,恰逢2007年3月26日,又是我国第十二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周一早上升国旗孩子们的演讲稿也是这方面的内容,于是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教材,指导学生们确立了《关注校园安全》这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意识,共同建立平安校园。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搜集有关校园安全的典型事例,并布置学生在校园内查找安全隐患。
2.学生准备:填写《学校安全隐患调查表》
四、活动提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学校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五.活动过程:
(一)、课内活动采取以下形式开展的。根据同学的不同兴趣,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由于这个活动才刚刚确立,所以对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我大体估计了一个范围包括先搜集有关校园安全的案例,有的放矢的去找本校内的校园安全隐患。然后再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随时加以指导,与分析.
(二)、课外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
1.学生以组为单位深入校园各个部位,(可以用相机拍下来)找可能有安全隐患的地点及设施。利用课间巡视校园各个部位和角落,仔细寻找藏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了解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如:下雨天,特别滑的路段:在没有老师看管的情况下使用大型活动器材,会产生危险:暴露在外面的电源插座或电线:即将倒塌的墙壁„„填写《学校安全隐患调查表》。
2.安全警示标志搜集: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查阅书籍、实地观察,搜集一些安全警示标志,可以用照片、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名称、作用以及的安置的地方。
3.对学生的要求:
(1)一定要亲自参加活动,及时记好日记,包括理解的和不理解的,积累和保存好考调查的原始资料。
(2)在调查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探究的问题也可相互讨论和请教家长、亲友等(填好访谈录)、课内活动采取以下形式开展的。根据同学的不同兴趣,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由于这个活动才刚刚确立,所以对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我大体估计了一个范围包括先搜集有关校园安全的案例,有的放矢的去找本校内的校园安全隐患。然后再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随时加以指导,与分析.
(二)、课外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
1.学生以组为单位深入校园各个部位,(可以用相机拍下来)找可能有安全
隐患的地点及设施。利用课间巡视校园各个部位和角落,仔细寻找藏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了解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如:下雨天,特别滑的路段:在没有老师看管的情况下使用大型活动器材,会产生危险:暴露在外面的电源插座或电线:即将倒塌的墙壁„„填写《学校安全隐患调查表》。
2.安全警示标志搜集: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查阅书籍、实地观察,搜集一些安全警示标志,可以用照片、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名称、作用以及的安置的地方。
3.对学生的要求:
(1)一定要亲自参加活动,及时记好日记,包括理解的和不理解的,积累和保存好考调查的原始资料。
(2)在调查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探究的问题也可相互讨论和请教家长、亲友等(填好访谈录)
六、汇报研究成果
1.谈话导入: 通过前阶段对学校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调查,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小。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家愿意继续研究有关校园安全的问题吗?
2.成果汇报展示
(1)请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在校园内发现的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 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安全警示语向同学们展示。
(2)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采访调查,发现了许多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提醒自己和全校同学引起注意,从而避免或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3)各小组讨论后各自提出合理化建议。
(4)请同学们将设计的校园安全警示标志、标语。
3.课外延伸:课后把自己做的安全警示标志在征得学校同意的情况下安置到相应的地方。就学校安全方面的问题写一份建议书,交给学校领导。围绕校园安全为主.
第三篇: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任 务 型 教 学 法 教 学 案 例
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 吴量 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Go For It在我区广泛使用,给师生双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情,扮演起来非常熟悉,很容易地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结合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把根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上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这些模拟“任务”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即布置“一个既新颖有趣而又熟悉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并掌握、应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都是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教师“唱独角”,多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让我们一 味追求升学率,这种观点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对于这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理论,我也有一些困惑和不适应:我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尽快适应新旧理论的过渡?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驾驭任务性教学法?
作为对任务性教学理论的探索,我曾经承担了一次渝中区进修学院课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公开课。我对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在本单元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
课前:(展示幻灯片1)为活跃气氛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一起唱节奏较快的英文歌:Sha la la。(在Sha la la这部分重复的时候拍手。)
Step1 值日生做值日报告
值日生首先介绍她如何度过上周末(She bought a new T-shirt in Jiefangbei.)。然后我就她的短文向全班提问: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she buy the T-shirt? When did she buy the T-shirt? 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Step 2 复习
1.我向一个学生提问: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同时用幻灯片打出一张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I went shopping last Sunday.然后问全班:What did she do last Sunday?全班会跟着回答:She went shopping last Sunday.此时展示幻灯片2第一部分
接着学生两人一组练习,然后一组接一组练习。(one by one)2.复习动词的过去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我准备了一个小竞赛(展示幻灯片2第二部分)。每组派三名代表上台,播放音乐就开始作答,音乐停止比赛就结束。全班一起检查答案(朗读原形和过去式),并评出冠军小组,奖给小五星。1).go ______ 2).work ______ 3).buy ______ 4).talk ______ 5).stop ______ 6).study ______ 7).clean ______ 8).have ______ 9).want ______
Step 3 讨论所展示的图片
(展示幻灯片3)Talk about the pictures.我会给出一些key words,学生仍两人一组练习。(pair works)Key words: Picture 1: play basketball, yesterday Picture 2: go swimming, two days ago Picture 3: take a shower, on Sunday night Picture 4: play computer games, yesterday evening Picture 5: cook dinner, just now Picture 6: have a class, yesterday Picture 7: do sports, just now Picture 8: have dinner, last Sunday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用when, where, what等提问练习。此部分要求每组表演(one by one),这种基础训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
Step 4 口语练习
(展示幻灯片4,用悉尼街景作为背景)
1.拿出我自己去云南旅游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向学生展示。同时进行介绍:Last summer, I went to Yunnan with my family.It’s a beautiful place.There I saw many interesting things.I also went to Yulong Mountains.2.让学生拿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照片在小组中进行讨论。(pairwork)
3.每组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照片,同时进行问答。
例如:A: Last year, I went to Hannan.Look, this is my photo.B: Really? It’s beautiful.Who is this woman?
A: It’s my mother.B: What did you do there? A: We went swimming, and went to the beach.(大多数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多说一些。)
Step 5 写作练习
(展示幻灯片5)幻灯片上展示出“Bill’s Day”,并给出Bill一天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共同写出一篇短文。然后每组派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朗读该短文。我当堂进行简短的评讲,和学生们共同改正错误之处。这种形式可以使练习容量增大,全班共同订正也能够让其他学生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
在这个环节中就体现了一个“任务”,看上去好像只是写一个小 作文,其实不然,这是一个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能力锻炼。小组同伴之间要交流,要讨论图片内容,肯定要“听和说”;最后要形成文章,又肯定要“写”。所以这才是这堂课的重点,充分利用“任务”把这部分练细,练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了。
Step 6 布置家庭作业
(展示幻灯片6)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favorite photo.把今天所学的一般过去时的知识融入在写作中。
总的来说,我的思路是设计了一个围绕“谈论自己的经历”的任务,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用我自己的照片做道具,这让他们有亲切感,特别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提高兴趣。
通过这次课,使我对任务型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在课 堂上要大力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助合作,以及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让学生自主合作、体验发展,体现教学开放性。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由机械练习到半机械练习再到开放练习,所采用的信息均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第四篇: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1. 知识背景:有关圣诞节的一些常识及单词merry, decorate,put up,angel,2.学习需求:how to decorate a Christmas tree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and reading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操练,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Lin Tao要在England去度假, Jim要Lin Tao帮助他装饰圣诞树,这一情境,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好品质,并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乃快乐之本。
(三)教学策略:
1.分析教法、学法:通过任务型教学,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给学生创设最生活化的情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资源最大化,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英语化世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情境形式:圣诞节快到了,朋友之间互送礼物,并且怎么样装饰圣诞树。
3.教学准备(教具、媒体、学生):tape-recorder , a Christmas card, a Christmas tree
the small blackboard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过程调整、评析:
Step1.Pre-task
1.Warming-up exercises
Show the small blackboard while sing the song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Tell them 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Friends will give presents with each other.2.Play the guessing games.Let the students introduce their friends to the new teacher.Let the teacher guess their good friends.过程调整与评析1:
这节课本身在圣诞节前夕,唱圣诞歌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主动给老师作介绍,介绍他们各自的朋友,为后面创设情景作好铺垫。
Step2.While-task
1.Presentation 1
Now the teacher has a lot of friends there.Show the picture of Christmas Day and a box(many presents in it).Give the friends presents.Let the students choose what they like.Then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colour is it?etc.过程调整与评析2:
利用礼品盒,圣诞节送礼物,复习有关圣诞的单词并加以扩展,自然引出装饰decorate the tree等单词和词组。
过程调整与评析3:
2.Listen to the tape.Then read it together.过程调整与评析4:合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不盲目脱离书本,因为在农村中学,学生水平参次不齐,这个课程资源十分重要。
Step3.Post-task
1.Acting: Give the students a lot of time.Let them act the dialogue.过程调整与评析5: 给予学生任务,在一定情境下,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能把书本知识灵活运用。
2.Summary
(五)教学评估:
1.将目标设计成“任务型”的活动,然后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呈现。
2.每个教学环节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热身——简单的师生对话——生师交流——语言的导入——生生的操练——综合运用——复习巩固。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十分重要,教师应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因此,教师每进行一个教学步骤,都应反问自己一个WHY?
2.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自己的灵活性,应跟着学生的反映进行适当的变化,教师边上课,边调整,让学生也始终感觉新鲜,也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3.课程资源被充分的利用,从一开始送圣诞礼物,到后来如何装饰圣诞树及如何过一个愉快的圣诞节。同时多次利用情境,以圣诞节来临为情境,开展整个教学活动,从始到末一直贯穿,学生学得有整体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接受。
第五篇: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案例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案例
引言
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204228 g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 g0.29%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 g0.12% ?2010 g98.96% 展示以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第一部分:探究叶片的基本结构
首先,组织同学分组合作,根据课本P113的方法步骤,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先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同时对比课本图3-23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然后,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实验情况:徒手切片是否成功?自己是怎样做的?制作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都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最终,大家共同总结出叶片的基本结构。现在我们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的兴趣。
第二部分: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第一步:分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井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而且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般多于上表皮。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应该选择菠菜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来观察气孔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进入第二步实验。
第二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对照课本图3-24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对比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紧接着学生又会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保卫细胞的形状的变化与水分的多少有关?会不会是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些特殊的地方?”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物像非常清晰,保卫细胞靠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于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答案“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学生按课本要求画图,在锻炼了学生的绘图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气孔的构成以及保卫细胞的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大家共同得出: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及对生物圈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兴趣。第三部分:探究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请各组同学根据以上的问题讨论并选举代表发言,相互补充总结概括出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蒸腾作用可以促使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强烈的阳光灼伤植物。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请同学描述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
尽管植物的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多,但它的作用却很重大。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同时互相补充,最终认识到:
①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②绿色植物稳定了水循环(Pll6页最后一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分析林地与裸地的湿度不同的原因,联想植物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锻炼学生发现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资料: 1.1998年长江洪水的一段录像。1993年,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表明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30%~40%下降为10%左右,长期的滥砍乱伐,毁坏了大片生态保护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变浑、河床升高是造成洪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根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一万亩森林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充分理解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大量毁坏绿色植物就是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激发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叶片的基本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开闭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意义→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第五部分:研究性作业
请同学课下查找资料,了解黄河的现状(水量减少,断流等)并根据自己对本裸内容的理解,谈一谈怎样才能使黄河恢复诗人笔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