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渔的火车》影评
周渔是一个异样灵动的女子,如尘世游走的不羁的风,只因浅浅的眷恋而留给世界一抹淡淡的划痕。
周渔是一名背负精神重荷的行者,在识透世间的苍凉与无奈之后,用决绝生命的舞蹈安抚躁动的灵魂。
周渔,是渴望行走的,又是渴望安顿的,而行走与安顿又只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在分析荷尔德林的诗时,提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的命题。我们不是海德格尔,因此无法也没有能力站在哲学的高度叩问人的灵魂及当下处境,但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的,起码在理想中是这样。可是现实又怎样呢?游走在世俗里的萎顿的男女,只能执着地留恋于古典的优雅与迷幻,在世俗的边缘作最后的人文守望。
《周渔的火车》改编自知名作家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叫喊》。导演孙周也许不喜欢这个歇斯底里的名字,也许有更深层面上的对文本的解读,于是,欲望化的“叫喊”被改成了更具象征含义的“火车”。火车也许暗含一种探索者的精神和流浪者的气质,也许预示起点与终点的节奏往返、不可更变,也许代表着一种游走的生命形态,或者更指涉人物心灵的漂泊。这样的隐喻似乎更可以体现创作者对世俗人生的透视以及唯美的救赎意识。
影片的叙事,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诗歌般的旋律美。导演力图体现的是主人公面对物质化生存时的一种困惑,进而体现一种寻找意识,即找回被世俗淹没的“本我”、“真我”。摇曳的镜头语言把沉淀的往事轻轻泛起,于是,沉寂的心便开始流动,并在迷离中铺展出一条灵魂漂行的幻路。
这是一座纷繁错落的爱情迷宫。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氤氲起异样的感动。
这又是一个近于老套的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永远的世俗命题。
剧中的男人身处生命的两仪。
古典与理想的化身,有着忧郁气质和诗人天分的陈清,蜗居在小镇最逼仄的一角。他,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人性中有着追求超越的成分,向往最宽慰心灵的人生,却在世事的纠葛中逐渐丧失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原有的激情。
笃定现实、沉着干练的乡间兽医张强,有着最清醒与现实的人生关怀,会用理智的思考读破所有的唯美与浪漫。
她,周渔,一个给瓷器画画的年轻女人,昏黄的古典色彩是她画里恒久的主题。临摹得久了,画里画外也便模糊了界限,周渔也便成了瓷器上幽怨的仕女,永远也走不出自己投下的影子。
这样的文本,可以理解为诠释人生的寓言。
周渔热烈而自欺地爱着陈清,这是一种痛彻心腑的情愫。年少的周渔所有的痴情与梦幻都抛洒在了伴随她成长的火车上。一个有着不羁灵魂的女子,纤弱如瓷,单单偏爱一种时空的穿梭、一种新鲜的经历、一种既定目标的追寻,寻找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现实的职业作为一种生存选择也为她的爱情抉择标下可信的注脚。张强不过是她爱情列车停靠休憩的一个小站,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终点,她的精神是永远无法在此驻足的,不管张作出如何的妥协与让步。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如同烟花一样的爱情理想永远只有一瞬的美丽。
游走在爱与恨边缘的周渔,努力摆脱理性的绳索。但所有的努力必然是徒劳无功的,只会在不断的挣扎中被现实的漩涡湮没。
理想在现实中的背叛,剥落了生活中所有的醇美的诗意表征。不管陈清对周渔的拒绝是出于对周真挚的爱还是其他目的,都在客观上消解了所有诗意的乌托邦建构。当然,陈清的转变也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理智认同,在影片中也是有伏笔和提示的,如周渔散发陈清诗歌朗诵会传单被陈清看到,陈清的张皇与不安;陈清对周渔狂热的示爱方式由迎合到反感,等等。
执着的周渔并没有因陈清的放弃而抛离梦想。在周渔的世界里,时间无法冲淡一切,时间无法忘记一切,时间却可以证明一切。周渔在寻找灵魂安宿的路上去了,也许她此去并非仅仅为了找寻即将逝去的情感,也许她的一生都在渴求可以的安顿。失事的车辆(注意:是汽车。主人公唯一一次变更,也是唯一一次远行,或可看作对原有秩序的叛离以及对狭隘有序生存空间的逃逸,竟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冲下山崖,载着那颗亟待安抚的心灵,划出尘世最凄美的舞蹈。终于,一切的一切,在躁动的季节里沉淀成一种永恒的寂寞。
所有的开始与终结,所有的平淡与激情,所有的梦想与憧憬,叫喊的周渔把触角伸向所有弥漫着芬芳的酡色的记忆。只有淡淡的一声叹息,周游在尘世边缘,或者偶尔落在枕边的他或她的酣畅的梦里。
导演用一种湿漉漉的视觉语言,描述了在一个价值失重的年代里,一个精灵样的女子精神的突围和结局的无奈。这部影片如果说创新,那么鲜明的一点便是此类题材话语空间的转换,即由一贯的都市情感转向乡野情感(更确切地说,也许介乎二者的边缘,也许导演想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维度。没有了白领、公寓、保时捷、夏奈尔的时尚标签,叙事流向更趋于古典的回归。影片没有明显的城市标志物,一些偶尔的都市镜头语言似乎更为证明此种文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隔膜。在这里,相对滤去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简单的人物链接,精短诗化的对白,所有的所有更像缭绕的梦境。
影像世界里的质朴、单调、和谐的景物,有着朴素低调的原始美,体现了导演的审美趣味。但影片的宣传却沾染上了明显的商业化痕迹。巩俐继《画魂》之后又一次被包装成风骚的噱头,只不过上次是画家潘玉良眼中的维纳斯,这次变本加厉上演与两个男人的灵肉纠葛。片中不可收敛的情欲的刻意突出,湮没了她日益成长的演技,反而成了影院门口大字幅海报上大肆渲染、夺人眼球的卖点,以致令观众形成对影片旨意的错读,也令孙周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
影片力图用逼仄的生存空间和火车经历的开阔场景、不堪承受生命之重的宣泄与人在旅途的疲倦作鲜明的生存对照,以换取观众对生命流走和找寻意识的认同。断续的片像组接有意割裂完整的叙事结构,单元叙事里人物的心理描摹被流连无定的诗歌语言链接或取代。片中长相酷似周渔、离奇出没的人物阿秀,以她谶语一般的旁白道出周渔所处的镜像世界,“爱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更加清醒地看清自己”。
周渔炽热的爱情如烂漫的山花,寂寞枯荣都在野地里滋长,不该也不允许他人打搅。也许,她就像阿秀夹在名为《周渔的火车》的诗集里的那片碎瓷,破碎了自己,却不知结果是在迷失中安顿还是在安顿中迷失
第二篇:周旭波影评
大家都看过电影版的福尔摩斯但大家看过杰里米·布雷特主演的福尔摩斯电视剧吗~~~ 英国戏剧界文化底蕴深厚,素来有追求完美,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传统。Granada版的福尔摩斯连续剧,力求忠实原著,又不失恰倒好处的诙谐幽默,再现了维多利亚盛世的英伦风情,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传神精彩,是不可错过的艺术精品。不单JB自此被称为“最权威的、独一无二的福尔摩斯”,其他的主要演员也都分别被称为最好的华生大夫,最好的哈德森太太,最好的莫里亚蒂教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Granada电视台(格拉纳达电视台)最成功的制作,问世后的20年间多次反复在欧美等国非黄金时间段播出,依然深受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多国流传。
Jeremy Brett简直把柯南道尔笔下那个福尔摩斯演活了,而且全剧基本忠实原著,无论是布景还是道具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的伦敦风貌。可惜JB在95年与世长辞,没能拍完全部系列。。
在我看来,这部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与制作组的严谨态度、出演演员精湛的表演密不可分。
JB将福尔摩斯的桀骜不驯、才华横溢、消沉失意、洋洋自得、闭目沉思以及些许的神经质演的惟妙惟肖,能在荧幕上看到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福尔摩斯,上天待我不薄。
JB去世后,《纽约时报》的讣告中写道:“布雷特先生被认为是最完美的福尔摩斯,其惊人的分析、非凡的伪装、阴郁低落的情绪和他那不屈不挠的解决最错综复杂罪案。”
看过这么多的福尔摩斯,例如BR福,PC福,俄国福,少年福,Matt福,RR福,萝卜福,卷福,最吸引我的便是JB福啦,可以说福尔摩斯是他,他就是福尔摩斯。
第三篇:数控车实习周记
实习周记
2015年9月20日,我们一起11人来到郑州龙湖的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大三的实习课程,当天下午到达后先由公司的人事部主管陪同我们找宿舍,找到宿舍后他安排我们第二天下午3点进厂报道,当天剩下的时间由我们自由安排,我和班里的同学一共五人合租了一处两室一厅的房子,刚开始到这里一切都很新鲜,也很陌生,当天晚上我们在附近的大学逛了一圈,觉得这一带的环境还不错。
2015年9月21日,下午3点我们一起到公司,人事部主管为我们办理各种手续并带我们进行入场前的保密、安全、厂规培训,期间签订了保密协议,之前并不知道这份协议代表什么,现在才知道竟然还跟保密法有关,也是涨了知识,最后由他带领我们参观了一遍厂区,给我们介绍了之后工作的地方机加车间,将我们交给了车间的主任,听说他还是我们09级的学长,主任让我们明天先去医院体检并去银行办理好工资卡以后再去车间报道,随后告诉我们第二天的上班时间就让我们解散了,上班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半到6点半。
2015年9月22日,上午我们一起去医院体检,到银行办理完银行卡,下午就到了车间,到了车间之后,又由主任和副主任组织我们进行了一次车间级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告诉我们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将我们交给了车间的班组,我被分到了数控车工的小巨人班组,然后给每个人安排了师傅,第一次见我的师傅就觉得他人挺好相处,经过之后的交流发现他果然很不错,先是自己在看师傅的操作过程,不愧是20多年的老师傅,操作起来有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达到那样的水准,师傅当天也给我交代了很多,告诉我刚来前两天最好还是不要动手,多看多问多学,那天下午我就在那里看那台陌生的铁疙瘩看了两个多小时,也迷茫了两个多小时。
2015年9月23日,这天才应该算是正式的工作,上午刚到车间师傅带领我先认识了一遍基本操作按钮,给我讲解每个按钮的作用,然后他在旁边看着我操作了一遍,第一次操作总有种笨手笨脚的感觉,因为到企业才知道,在校期间学习的东西很多都用不上,要从新学习。但是第一天也很不习惯,站的腰酸背痛很难受。
2015年9月24日,今天到车间工作已经熟练了很多,基本3分钟可以出一件,工作期间遇到了刀具磨损需要更换的问题,也由师傅教会了更换刀具,而且感觉今天没有昨天那么难熬,可能确实是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
第四篇:党办:在《海风渔火》首发式上的讲话
在《海风渔火》首发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上午好!
海开三门,弯纳百川;海阔天高,山海激荡。这里是壮怀激烈的三门湾,这里有千帆竞发的金银滩。三门人面向海洋,不断开拓发展,形成为海而冲撞、为海而进取、因海而融和、因海而创造的独特而强烈的海洋文化精神特质。
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三门沿海居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为真实记录沿海居民生活,还原海洋民风习俗,自2011年开始,三门县文广新局、三门县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上海岛、下渔村,进行详细地图文采集,历时四年,几易其稿,《海风渔火》--三门海洋渔俗的文化品读一书得以出版。本书以三门湾海洋渔俗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三门湾整体海洋文化历史和各个历史时期三门湾滨海百姓的生产、生活及人事、物事、渔事、渔风,不仅有“史”味,而且有“志”趣。全书约15万字,从渔民的人生礼仪、渔民生活习俗、渔民口头文学等八个方面作了分类阐述,配有近700幅渔俗图片,既为海洋文化研究者提供参考,又是普通读者了解海洋发展的生动有趣的轻松读物。
在书籍编辑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董书记亲自顾问、指导并为本书作序;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陈华文、顾希佳、吴露生教授多次来三门专业指导;舟山市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金涛先生更是倾心相助;同时,还得到了著名三门籍诗人白马,象山、宁海摄影家、本土民俗专家和三门县体育局、三门县各乡镇街道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你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海风渔火》一书出版后,将作为浙江海洋文化研究的重点出版物,计划于今年上半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申报“中国经典国际出版工程”,并计划与美国海马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发行英文版,共同努力推动三门海洋渔俗文化“走出去”。海风渔火,浪花喧腾。传承发展海洋文明,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不负历史重任,一如既往地挖掘海洋文化新元素,为打造海洋强县筑文化内魂。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第五篇:周清格跟车总结
学期跟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仍然跟22号车,还是涌口和南五两个方向。对于这两车的学生,每天
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今天可能是这个请假,明天可能是那个迟到,一旦疏忽起来,下错站的都有。所以,只要在车上,只有有学生,我就会认真的对待。现将本学
期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开学初期,认真核对学生车次、站点、电话、班级、做好表格,方便管理。
2、选好路队长、站台队长。让他们每天清点好自己站的上下车人数。
3、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再车上的行为习惯,禁止大声喧哗,吵闹,严禁学生再车上吃零食,不准往车窗外乱扔东西,手和头不可伸出窗外。
4、到站台先下车,过马路亲自送,迟到的给家长打电话,督促学生尽快回家,不得在外逗留。
5、认真制定好每个站点的候车时间。
6、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以后我会再接再厉,把服务做到位。
周清格
20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