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盾构发展历史
3.7我国盾构法隧道的发展历史
3.7.1 20世纪80年代前盾构技术的应用
1953年,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手掘式盾构及小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疏水巷道,这是我国首条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1957年,北京市下水道工程采用直径2.0m和2.6m的盾构进行施工。
1962年,上海城建局隧道工程公司结合上海软土地层对盾构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制了1台直径4.16m的手掘式普通敞胸盾构,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掘进试验,用降水或气压来稳定粉砂层及软黏土地层。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地面试验之后,选用由螺栓连接的单层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隧道衬砌,环氧煤焦油作为接缝防水材料。隧道掘进长度68m,试验获得了成功,并采集了大量的盾构法隧道数据资料。
1965年3月,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2台直径5.8m的网格挤压式盾构,于1966年完成了2条平行的隧道,隧道长660m,地面最大沉降达l0cm。
1966年5月,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上海打浦路越江公路隧道工程主隧道采用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0.22m网格挤压盾构施工,辅以气压稳定开挖面,在水深为16m的黄浦江底顺利掘进隧道,掘进总长度1322m。打浦路隧道于1970年底建成通车。此次所用的网格盾构有所改进,敞开式施工可转换为闭胸式施工。
1973年,采用1台直径3.6m的水力机械化出土网格盾构和2台直径4.3m的网格挤压盾构,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修建了1条污水排放隧道和2条引水隧道,共掘进了3926m海底隧道,首创了垂直顶升法建筑取排水口的新技术。3.7.2 20世纪80年代盾构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80年,上海市进行了地铁1号线试验段施工,研制了1台直径6.412m网格挤压盾构,采用泥水加压和局部气压施工,在淤泥质黏土地层中掘进隧道1130m,1982年,上海外滩的延安东路北线越江隧道工程1476m圆形主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1.3m网格挤压水力出土盾构施工。
1985年,上海芙蓉江路排水隧道工程引进一台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直径4.33m小刀盘土压盾构,掘进1500m,该盾构具有机械化切削和螺旋机出土功能,施工效率高,对地面影响小等特点。
1986年,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研制出半断面插刀盾构,并成功用于修建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
1987年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4.35m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市南站过江电缆隧道工程,穿越黄浦江底粉砂层、掘进长度583m,技术成果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盾构法技术的发展
1990年,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全线开工,18km区间隧道采用7台由法国FCB公司、上海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上海船厂联合制造的6.34m土压平衡盾构。每台盾构月掘进200m以上,地表沉降控制达-3~+lcm。
1996年,上海地铁2号线再次使用这7台土压盾构,并又从法国FMT公司引进2台土压平衡盾构,掘进24km区间隧道,上海地铁2号线的10号盾构为上海隧道股份自行设计制造。
20世纪90年代,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制造了6台Ф3.8~6.34m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地铁隧道、取排水隧道、电缆隧道等,掘进总长度约l0km。
在20世纪90年代中,直径1.5~3.0m的顶管工程也采用了小刀盘和大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在上海地区使用了10余台,掘进管道约20km。1998年,上海黄浦江观光隧道工程购买国外二手Ф7.65m铰接式土压平衡盾构,经修复后性能良好,顺利掘进隧道644m。
1996年,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工程1300m圆形主隧道采用从日本引进的Ф11.22m泥水盾构施工。
1996年,广州地铁1号线8.8km区间隧道由日本青木公司建设施工,采用2台Ф6.14m泥水盾构和1台Ф6.14m土压平衡盾构。
1999年5月,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3.8m×3.8m矩形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在浦东陆家嘴地铁车站掘进120m,建成2条过街人行地道。
2000年2月,广州地铁2号线海珠广场至江南新村区间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改制的2台Ф6.14m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在珠江底风化岩地层中掘进。
2001年以来,广州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天津地铁1号线、先后从德国、日本引进14台Ф6.14~6.39m的土压盾构和复合式土压盾构,掘进地铁隧道50km。
2003年,上海地铁8号线首次采用双圆盾构隧道新技术,从日本引进2台Ф6520×W11120双圆型土压平衡盾构,掘进黄兴路站——开鲁路站2.6km区间隧道。
2004年,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引进大直径的Ф14.87m泥压盾构,在黄浦江掘进施工2条隧道,隧道结构为双层4车道。
盾构法隧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以广州地铁为例:1号线采用了2台泥水盾构、1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2号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3号线采用了13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4号线采用了10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5号线采用了24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6号线采用了14台土压平衡盾构、1台泥水盾构施工;2,8号线延长线采用了8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3号线北延段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观光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广佛线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
2005年以来,成都地铁1号线、西安地铁2号线、沈阳地铁1号线、杭州地铁1号线等相继开工建设,并采用盾构法施工。武汉地铁、重庆地铁、苏州地铁等也即将开工建设。于2006年建成的上海翔殷路隧道采用了Ф11.58m泥水盾构施工。
于2004年开工,2006年盾构下井,于2008年4月贯通的武汉长江公路隧道采用了2台Ф11.38m泥水盾构施工。
上海长江口越江隧道工程(也称上海沪崇隧道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施工方案,其中于2004年开工的南段隧道于2006年采用Ф15.44m的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
2007年,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采用4台Ф11.18m泥水盾构施工。2008年,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采用Ф11.97m泥水盾构施工。
第二篇:盾构小结(本站推荐)
盾构小结
5月25日盾构机出洞,到10月29日盾构机顺利的进洞。整条隧道的贯通。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是我,我相信每个同事都经历了许多许多,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是啊,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做的第一条隧道。从一开始上海的工作学习,到现在一条隧道的圆满竣工。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突如其来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很自豪。
当然,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推进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杭州土层变化的丰富性。第二,穿过一些建筑物。第三,浅覆土层中推进。这几项原因,为当时的工作带来或多或少麻烦。然而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勇于面对,积极的总结经验教训,出谋划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迎来了整条隧道的贯通。通过整条隧道的掘进,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作为一名盾构司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土压的控制。首先,此条隧道采用Ф6340mm土压平 衡式盾构机掘进的。由于盾构机在浅覆土当中掘进,土压的控制尤为显得重要。施工过程中,土压的设定应严格按照施工指令设定。保证土压波动范围在±0.03Mpa以内。有时推进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入泡沫,改善土质,降低刀盘的扭矩。而加入泡沫的同时,土仓的土压会以一定的气压形式存在,从而倒致实际土压升高。当气体在土体里消散时,气压的剧减,从而倒致实际土压降低。总的来说,加入泡沫会造成土压的不稳定性。造成超挖或者欠挖的现象,影响地面沉降。此种状况下,按照土压掘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证每环38m³出土量。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二、推进速度与螺旋机转速的控制。推进速度与螺旋机转速其主要功用就是控制推进当中的土压,保证一种土压平衡的模式。小松盾构机的土压控制模式主要分为两种: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自动模式主要是以通过人为调节推进速度,机器自身可以根据土压平衡的原理控制螺旋机转速。在这种模式下,它存在着一个弊端:当土体里加入泡沫的同时,会造成土压的不稳定性。出土量不能保证,往往会造成超挖与欠挖的现象。而手动模式则可以避免这一现象。通过手动调节螺旋机转速,可以严格,有效地的控制出土量。在手动模式下,推进速度与螺旋机转速控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常推进当中控制好土仓压力。有泡沫加入时,要严格控制好出土量,避免沉降。
2、推进速度控制要平稳,尽量减小对土体的扰动性,防止地表变形。
3、推进当中时刻注意螺旋机控制参数与螺旋机排土口的排土状况。螺旋机控制数据主要包括:螺旋机转速V,螺旋机压力F。根据公式:P=F·V。每台盾构机功率P都是一定的。则F与V成反比,推进过程中:螺旋机压力过大,造成转速变低。当转速过小,出土困难,造成螺旋机堵住。
三、注水量的控制。盾构在推进的过程中通常加泥设备中会往刀盘前方注入水:改善刀盘切削土质,增加其土体在土仓的流动性。减小刀盘所受扭矩,降低总推力,改善螺旋机出土状况。在推进的过程中,加水过量或过少都会在施工中产生弊端。加水过量会导致螺旋机出土口喷涌,造成皮带机打滑。加水过少,又不能有效的改善土质。那这个量我们又该怎么样控制呢?其主要依据是:刀盘所受扭矩和螺旋机出口状况。只要保证刀盘扭矩小,螺旋机出土顺畅,则加入的水量为适量的。加水的过程中,当前加入的水量与土体混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土仓里本身可以容纳25 m³土体,螺旋机出来的土质并不是当前加水所出来的土质。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前25 m³土体的出土状况,来调整此前注水量的控制。
四、注浆量的控制。在隧道的推进过程中,注浆量的控制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同步注浆主要是为了填充管片脱出盾尾后,管片的外表面与盾壳之间的7㎝的建筑空隙和减少后期沉降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注浆往往可以很好的填充空隙,避免盾尾的沉降,减少土体的变形。从而保证土体结构的稳定性。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有效的注浆呢?
1、浆液的配比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来调配。保证拌制后的浆液不离析;压注后凝固收缩应小;注入后强度应较快地大于土体的强度;具有不透水性。
2、注浆的量要严格的控制。每环的注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140%~250%。每推进一环的建筑空隙V为:V=π(D1²-D2²)L/4。D1为盾构外径(m),D2为管片外径(m),L为管片宽度(m)。通过计算我们得出了每环理论的注浆量。但这并不是我们实际所需的注浆量,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注浆量主要体现在及时调整注浆量的过程中,通过前几环推进时注浆量的控制及监测数据对沉降报告的分析,要及时的调整注浆量。因为地层变化的丰富性,决定了注浆量的多变性。
3、注浆的过程中,要保持注浆速率与推进速度成正比,使浆液均匀有效的进入土体填充其建筑空隙。注浆的过程中,注浆的速率是通过注浆的流量来设定的。注浆流量应根据推进的速度来设定。若:1.2m的管片往往在1.0m的时候将所需的浆液注完。每环所需的注浆量:V m³,推进平均速度S cm/min ,注入流量Q l/min。则:
Q=10V·S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正确的设定注浆流量。4、保证注浆压力。一般注浆压力控制在0.3Mpa左右,一般不超过0.4mpa。防止浆液破坏盾尾刷,造成漏浆。
五、盾构机姿态的控制。盾构机姿态的控制主要包括进出洞姿态的控制和正常推进时姿态的控制。在出洞时盾构机的姿态主要决定于发射架的位置。盾构机在发射架上往往是不可以调整盾构姿态的,避免对发射架的损坏。所以发射架的位置对盾构出洞时很重要。它的安装,定位准确。往往可以减小盾构中心与洞门中心的偏差。在加固区里,调整盾构姿态是很困难的。一般都不会去刻意的调整姿态。只是采用微调的方式,让盾构姿态顺着设计轴线的趋势前进。待盾构机进入自然土体中时,才可以做有效地纠偏。盾构机在出洞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推进轴线容易上浮。主要有两个原因:
1、出洞时,开始几环管片采用的是开口环。导致上部千斤顶无法使用,推力都集中在下部,这样使盾构机产生一个向上的力矩,盾构则产生了一个向上的趋势。
2、当盾构碰到加固体时,使盾构推进的推力提高。而闭口环的管片未能及时的脱出盾尾,与钢环和炮仗固定。千斤顶上部依然无法受力。从而导致向上的力矩增大,姿态向上的趋势更加明显。进洞时姿态的控制。盾构进洞时,在进入6m加固区时。一定要控制好姿态,主要是进洞时为了让盾构中心线与洞门中心线最好是重合或略高于洞门中心线1~2cm。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在加固区之前控制好姿态,是因为加固体中不能做很大范围的姿态调整,纠偏效果差。
2、推进的姿态线略高于洞门中心线1~2cm,是因为接收架的高度是根据洞门中心线来定位,安装的。这样盾构机可以有效的进入接收架。正常掘进时姿态的控制主要分为盾尾间隙好的情况下对姿态的控制和盾尾间隙差的情况下对姿态的控制。在盾尾间隙好的情况下,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对姿态做任务方面的调整。一般盾构姿态分水平方向与坚直方向。每个方向分为前点,中点,后点。前点代表盾构头部,中点代表盾构的中心点,后点代表盾构尾部。事实上姿态线就代表了整台盾构机。在正常推进的过程中水平姿态与坚直姿态对设计轴线不能偏差太大。中点控制应在±50mm以内。为什么这里我要强调对中点的控制呢?因为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中点相对于前点和后点的变化量是最小的。我们从小玩过的翘翘板可以做水平,坚直方向的运动,支撑的中点始终保持不变。我们可以假设盾构姿态就是一块翘翘板。推进的过程中当盾构中点在设计轴线上且与设计轴线偏差小时,这时控制好中点,盾构机就可以在水平,坚直方向上运动,盾构姿态可以有效地靠近于设计轴线。达到纠偏的效果。在盾尾间隙差的情况下,存在两种情况控制姿态。
1、姿态控制首先要保证盾构姿态不恶化。通过管片选型与贴楔子的方法纠出盾尾间隙,再做任务方面的姿态调整。这种情况属于盾构姿态超前于管片姿态
2、推进中直接纠出盾尾间隙。这种情况属于管片的姿态超前于盾构姿态。
六、盾尾间隙的判定。所谓的盾尾间隙指的是盾尾的内表面与管片外表面的的3cm间隙。在推进的过程中,良好的盾尾间隙主要防止管片与盾尾卡住,造成管片破裂。严重影响隧道成型质量。盾尾间隙的判定分为两种方法:
1、盾构中心线与管片的中心线平行或重合时。此时的盾构间隙前点与后点的间隙大小一致。如图:
2、盾构中心线与管片的中心线有夹角时。此时的盾构机的间隙前点大则后点小,前点小则后点大。如图:
正确的判定盾尾间隙,可以大大的提高隧道施工的质量。防止管片破裂,防止盾尾刷受管片的偏心挤压损坏,使盾尾刷密封效果变差。造成盾尾漏浆,严重影响盾尾沉降。
七、正确的管片选型。管片选型主要目的是调整盾尾间隙,消除千斤顶的行程差。因为盾构在隧道推进的过程当中,左右转弯,往往会导致千斤顶行程差的产生,盾尾间隙的改变量很快。在通常情况下,千斤顶行程差与盾尾间隙有一定的关系:左侧千斤顶较长时,左侧盾尾间隙相应的也会较小,此时管片选用右转环R。右侧千斤顶较长时,右侧盾尾间隙相应的也会较小,此时管片选用左转环L。同理,上下也是如此。在管片选型的过程中:每环转弯环都有通过拼装时点位的选择,将转弯环最宽的位置1.2248m放在盾尾间隙最小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加理想的纠出我们所需的盾尾间隙。那我们装一环转弯环相对上一环能纠出多少盾尾间隙呢?如图如示:
第三篇:盾构工作总结
时间不知不自觉已从指缝中溜走,从实习至今,我来到公司已经整整两年了。在这期间,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一步一步的成长着、进步着……由刚到公司实习时对于盾构施工以及各种电气机械设备的懵懂认识,随着时间的消逝,换来的是对与盾构施工以及各种电气机械设备的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与熟悉。
作为一名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在刚参加工作之处我服从领导的安排,成为了一名机修人员。参与了我们项目部两台盾构机的组装以及分体始发。在此过程中结合不断对图纸和《使用说明书》的学习以及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对盾构机的结构功能、性能参数、保养维护、工作原理以及各大系统(液压系统、水系统、泡沫系统、注浆系统、水系统、空气系统、膨润土系统、后配套系统)、各种管路(液压管路、循环水管路、空气管路、泡沫管路、注浆管路、油脂管路)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熟悉,对为今后设备的保养维修奠定了基础。在两台机器的分体始发过程中对于关于分体始发过程中管路、线路的处理积累了经验。
在做了大半年机修人员开始见习之时,我向领导申请根据我在学校所学专业经领导批准同意之后选择成为了一名电工。在盾构方面,通过对电路图的学习,我熟悉了盾构机的电气系统以及相关的电气设备。通过图纸我学习并熟悉了盾构机的控制电路、通信,以及相关的各种电气设备。在用电方面,我了解熟悉了临时用电各种规范,以及临时用电的相关操作。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工作,我对于其他电路的控制、电气设备、及一些程序的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随着施工的不断进展,设备的各种故障也随之出现。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我通过图纸和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知识的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去判断故障,查找故障原因,解决处理故障,并做好相关的保养维护。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施工的顺利进展尽一己之力,负好作为一名电工应尽的的责任。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对于盾构机上的各中控制电路故障、通信故障、变频器故障、传感器故障、各种电磁阀故障、电瓶车故障、龙门吊故障、电机故障、水泵故障、发电机故障以及其他电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专业技能知识的欠缺并通过学习研究弥补不足之处,不断的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随着区间的贯通,通过对两次两台盾构机过站,四次拆机、装机调试,让我对盾构机的电气系统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认识,让很多东西熟记于脑海。以及怎样过站,关于盾体站内过站的移动过站台车的过站,或者盾体分解站外吊装过站都有了认识了解及相关经验。通过几次换刀过程的经历,让我对换刀过程中的土仓照明保障,隧道盾构机应急照明保障以及遇到地层条件严峻时排水设备的准备保障都有了相关经验。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前行学习进取的过程,希望通过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能够不断的自我充实、扩展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并不断的进步……
。
第四篇:盾构心得
1、盾构司机素质:责任、洞察、管理、认识。
责任=对机具的状态及使用情况要清楚,对掌子面土质的变化要敏感,养成良好的检查及统计习惯,例如对泡沫剂及膨润土的使用量做到每环或每固定掘进距离的统计,长期掌握以分析泡沫剂及膨润土对掌子面土质的改良情况;分析掌握推力、扭距、泡沫穿透距离等数值之间的关系,判断它们对土体的影响,以减轻对刀具的磨损;掌握盾尾油脂的使用情况,分析与注浆压力及注浆量之间的关系;第一时间掌握轨道及水管剩余长度,以便及时连接等等。洞察=善于用眼、耳、触觉等判断机器的运行情况。利用声音判断扭矩、皮带运转是否正常,甚至根据皮带运转可初步判定出土的情况。
管理=各工种协调性的养成,要让工人了解各工序的步骤,各工序所消耗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的干活,才能按部就班的工作,不会产生脱节的现象,也便于管理。严格要求自己,为工人树立榜样,象早于工人上班,晚于工人下班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
认识=例如你想把速度、推力、扭距、地质等情况在一张图纸上反映出来,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这个问题无法实现,因为这些参数的结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只用二维认识方法看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最佳状态是随时间和空间时刻变化的,这个动态平衡点只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及丰富的施工经验才能更好的认识它。
首先对测量资料不重视,就连盾构隧道曲率半径、坡度等一些基本参数不清楚的盾构操纵手都不在少数,更何况象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单轴抗压强度等一些专有名词,又有多少盾构操纵手能把这些参数对盾构掘进的影响分析透彻,什么情况下进行二次注浆提前进行止水,什么情况注泡沫剂还是膨润土,都没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而只是在掘进的过程中,根据情况来进行辅助的添加,这种在盾构施工中普遍存在的被动的添加现象,无法为物资保障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便进行泡沫剂等辅助材料的配比改造,无法保证一个参考价值高的贮备量,以致于出现遇到突发情况只能加大材料用量及影响隧道质量的方法施工,可见对资料参数不重视不仅导致材料的浪费,也会对盾构安全有效施工产生影响。
对于新操纵手来说要虚心听取前辈的意见,只有这样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很快地掌握施工要领,但不要一味的拿来主义,否则师傅带徒弟,徒弟又带徒弟这样下来只会还是第一个师傅的方法和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就会缺乏自我判断分析的能力,就无法应对突发事情,无法妥善处理问题,不仅使自己信心不足,而且耽搁了时间也许就错过了最佳的施工机会。
2、盾构机平移过站。
①过站空间满足要求;
②盾构自重大摩阻力高;
主机重量约330.5t,其余部件158.3t,加上该盾构机有七节车架。
③过站原则(新):
(1)盾构机主体与车架不能分开,必须一起整体平移过站,且盾构机保持正常运转状态,这样盾构机的千斤顶、单双梁都可以应用到过站施工中;(2)盾构机过站的摩阻力必须减小;
(3)盾构机过站的车架平台必须搭设简便快捷而且要非常的牢固,不但能够满足盾构车架平移过站的要求,还能够保证日后盾构推进过程中电机车的安全运行。
④方案:与传统的垫钢板、盾构机与台车分开平移(20天)相比,只需要5天时间。
在接收基座底部安装10组走轮,车站内铺设2条50kg/m的轨道,整个基座安放在轨道上,这样就使得盾构平移过站由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
利用盾构机自身千斤顶提供过站动力,通过自行设计的“后靠反力架”将千斤顶顶力传至盾构过站连接板上,这样很好的解决了过站的动力问题。
车架电机车24Kg/m轨道20#工字钢 轨枕 双排单层“贝雷片”桁架联络线底板 双排单层“贝雷片”桁架
具体详见:上海7号线盾构平移过站施工技术。
隧道的实际线路调整在设计线路的允许公差±50mm内。
转弯环在平面上的投影为对称的梯形,梯形长边比短边长38mm(超前量)。直线段理论上只需要标准环,但在掘进和管片安装时,油缸推力的不均匀、主机的蛇行、已安装管片的沉降等因素会造成盾尾间隙和油缸行程的不均衡,当这种因素累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安装转弯环进行管片纠偏。
盾尾间隙是管片选型的一个重要依据。盾尾间隙为75mm,每次安装管片之前,对管片的上、下、左、右四个位置进行测量。如发现有一方向上的盾尾间隙接近50mm时,就要用转弯环对盾尾间隙进行调节(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及时跟踪盾尾间隙,发现盾尾间隙有变小趋势,最好能通过千斤顶推力来调整间隙)。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哪边的盾尾间隙过小,就选择拼装反方向的转弯环。
管片选型错误会导致以下问题:1)管片错台、破损及裂缝等缺陷。2)隧道渗漏水。3)管片走向与盾构机掘进方向不协调,盾尾间隙过小,盾构机操作困难和管片安装困难。4)损坏盾尾尾刷。
盾构机保养除了在盾构机工作间隙中进行“日检”和“周检”外,每两周(倒班时)应停机8~12小时,进行强制性集中维修保养;
拆机存放检查:
1.对刀盘磨损状况、焊接质量、刀具安装孔情况、刀座情况、面板情况、泡沫孔情况等进行检查;
2.检查主轴承状况:密封情况(包括密封槽的磨损情况),滚动体情况(根据油液进行评估),齿轮磨损情况等;
3.螺旋输送机机械性能检查:螺旋输送机轴叶片的磨损、筒壁的磨损、螺旋输送机轴叶片和筒体的同心情况、前后仓门机械状况等;
4.盾体的机械性能检查:盾体的变形情况、盾体磨损情况等;
5.液压系统性能检查:系统密封性、执行元件的动作、控制操作元件的灵活性、动力元件的机械性能、辅助元件的状况等;
6.电器系统的检查:线路状况,变压器、整流器、变频器的电气特性,控制继电器的触点,软启动的性能,操作按钮和开关的灵活性等。
盾构机专用机具:包括液压扭力扳手、液压预紧扳手(拉伸扳手)、液压辅助泵站、液压油缸、始发台、反力架、压力表等;
盾构机重要仪器:VMT测量专用计算机、主机操作工业控制计算机、地面监视工业计算机、VMT软件、PLC程序、主机操作计算机专用软件、地面监视系统软件(PDV)、VMT相关其他设备、通讯用调制解调器、通讯线、电视监视系统等;
盾构机的维修保养:清洁(盾尾底部管片安装区、主轴承内密封处、皮带机、推进油缸活塞表面)、润滑(运动部件加注润滑油脂)、紧固(防止连接处松动)、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盾构机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整改并根据盾构机上各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维护。例如,盾构机上有些传感器容易被踩坏,可采取必要的防护;根据掘进姿态对推进油缸的靴板调整;根据检测报告对齿轮油和液压油的更换等)。
第五篇: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的发展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 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5年 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 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较大。结构也很复杂。看起来比较笨重。也许当时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所有的厚重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个笨重的机器。色彩也比较单一,这也许跟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环境是重工业比较发达相比之前来说。这也是我拿我们现在的观点所看。总之,19世纪末收音机刚开始出现,当时由于科学文化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收音机在造型上有一定的限制。发展中的第二个阶段
时间:20世纪初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无线电成为时代的象征,收音机在设计上也逐渐摆脱十九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包袱,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发展出了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与之间的风格,后人把这种风格称为“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
摆脱了古典繁复线条,大量运用不同粗细与弯曲线条、几何图形来精饰笔身,让设计展现高雅精致的美感。
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就是早期探索赋予收音机以艺术的工业设计大师之一。这是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富丽、豪华与奢侈与家庭高度的溶合、统一成为时尚。
木头是设计师们最喜欢的材料之一。木头所表现的精细和高贵,是很多材料所不能体现的。而在造型上,也是追求与家具和谐的特点,所以当时的收音机不光光是单一的收音作用而已,也有了与家具一样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摩登的表现。
发展中的第三阶段
时间:19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分成 4 个风格 风格1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教堂盛行的时期。随着大教堂的出现和盛行,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处在这个时期的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收音机也跟大教堂有着很多的联系。大教堂的问世是收音机设计史上的里程碑。阿姆斯特朗发明超外差式收音机后,新的内容必将以新的形式来展现,收音机在设计师手中与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得到精美的体现。
在1930年,Benjamin S.Nash(1882-1951)设计的Philco 37。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卓越的设计家Edward L.Combs(1906-1941)的Philco 90和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
右边的图片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和他的Philco 71。
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豪华与奢侈。艺术上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
右边这个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的立体图。
这种风格既吸收了各种风格,又不落入历史主义的巢穴。
造型上:受到社会的影响,造型的设计与大教堂的形态有很相似之处。在上半部分使用教堂的顶部设计圆顶,而主面给我们呈现的是对称的装饰。这给我们看起来就像教堂的正面。
材料上:继续使用原木来当做最主要的材料,原木便于雕琢的材料在使用上有利于设计师们所需要做到的精细和精致。色彩也是运用木头原本的颜色。风格2 还有另外一种风格“conso”的设计是早期衣橱式和桌式设计的演变,它是30年代收音机艺术的另一高峰。Edgar F.Haines(1913-1964)在1939年设计的Philc40-180是这个时间最经典的代表。
还有另外一些“conso”风格的设计:
造型上:“conso”风格与大教堂风格有很大的区别,“conso”是延续了早期的衣橱式和桌式设计。
材料上:都是大部分运用原木做材料
功能上:功能性比较单一,只是单单用来当做是收音作用和娱乐作用。
风格3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30-40年代收音机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电子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收音机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多元化、多风格的发展时间......“墓碑”是艺术装饰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1935年STEWART-WARNER R1262A 顶点 RCA 这一时期,如1933年爱默生的25A,也塑造另一种流行的小型机风格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造型上:有区别于前几个风格,它的体型更加的小,是一种小型机。发展的过程中,体积形态变小是一种趋势。而且,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其他的与前面的没多大区别。风格4 现代主义的设计
流线型风格。1935—1945流线型风格在美国出现。流线型是一种源自于空气动力学的现代美学风格,通过光滑的造型,体现了简洁的美学特点和速度感,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
罗维(Raymond Loeway,1889~1986)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我们前面提到的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等都是这场艺术运动的推动都,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大师,他引 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
右面这张是工业设计师Robert D.Budlong(1902-1955)和他设计的顶点 6D311:
特点:
造型上:圆润、动感、流动的曲线美是这个风格的最突出点,它大改以前的方方正正的造型,将曲线进行到底。
材料上:它处于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这个时期是塑料材料萌芽运用的时期。因此。它的材料大多是用木材和小部分的塑料。欧洲设计的功能主义思想
1933克尔斯汀设计的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社区收音机”v301开始大量生产,整机零部件形成一个整体,控制旋钮清晰而简洁,机身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装饰。欧洲更倾向于现代主义中的功能主义思想。在英国,出生于加拿大的柯特斯(Wells Coates)和俄国人谢苗耶夫(Serge Chermayeff)也对英国设计产生了影响。他们两人都是由建筑师转入设计的,为依柯公司设计收音机。
特点:
造型方面:以园型刻度盘为主,并逐步向拉线式发展,立式逐步向横式造型发展,浑然饱满的整体形态,对称的直角几何形态显示出构造的严谨性,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
功能方面:电眼指示管的运用,刻度盘从圆型向向直线的转变, 运用技术精致的细节关系处理,能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产品整体造型关系,局部典型造型等来体现产品的与众不同。
结构方面:严谨的部局显示温和、大同、包容的概念,有利于营造完满、大气的气氛
塑料的时代
从20世纪初电木流行以来,塑料还从未像现在一样受人喜欢。到40-50年代出现了各种塑料材料,可以做成表面光洁得能够激发出美感的物品,并且发出丝缎一样的光泽,收音机在设计上显得整加美丽动人。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的改变。
优美的造型、斑斓的色彩。这是卓越设计师为Norman Bel Geddes(American, 1893–1958)设计的爱默生。
发展中的第四阶段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六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设计艺术上,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荷兰风格派等一系列艺术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为包括收音机在内的工业设计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国家的设计风格逐渐受到重视,国际风格逐步成型。
1949年,英国穆拉德公司设计的MAS-276收音机,被设计界视为50年代收音机的基本模式,这种用深色外框把钮、刻度板、喇叭等部件集中到面板中间的设计成为20世纪50年代台式交流收音机的典型。
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收音机造型语言。
德国的Wega 401,一个典型的实物图。
20世代50年代是电子管收音机最辉煌的流金岁月,是技术性能,设计艺术的顶峰时期,浏览一下当时世界各国的产品,会对当时的设计中有更深的映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创造了当时流行世界的所谓“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现代风格强调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尊重传统和自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对自然材料的亲和与欣赏等。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
瑞典1954制造的将军2522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奥地利
奥地利设计的收音机具有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Minerva Allegro 534W
荷兰
荷兰象著名的飞利浦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的设计史,每一次革命都有它的身影,在它的设计中,可以看到荷兰“风格派”那种简洁的抽象的痕迹,又能看到德国人严谨的功能主义思想。飞利浦是较早走向国际化企业,遍布欧洲,设计上更多的是理性主义的东西,与德国产品一样都具有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的特点。
Philips BX750A(1955Philetta BD254U
年)
英国
英国在设计上与当时的许多工业产品一样,庄重、典雅,象著名的矮丛树收音机,就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的一些传统,就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主义的东西;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BUSH VHF81
1959的TT33
德国
德国是现代包豪斯设计艺术的故乡,对工业设计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民族天生的严谨、理性始终贯穿于她的任何文化中,就收音机而言,她不仅是技术上最精密、最实在、高性能的代言人,而且也是艺术设计的大师,可以说包豪斯设计中,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的三设计最高准则,在产品中有极好的体现,真正达到“工艺与艺术的结合”。
Grundig-5040-W(1953)带双电眼的设计 意大利
瑞士
1953年生产的G132 Zermatt 5323
苏联
苏联收音机设计整体上稳重而豪放、淳朴而厚拙,同时,风格上也深受波罗地海国家艺术风格影响。
里加-10 列宁格勒 法国
法国是现代“艺术装饰风格”的创造者,法兰西民族的艺术灵性是与身俱来的,她所设计的每一款收音机,都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篇,每一个造型都是那样动人心魄。
材料上:战后法国设计重视各种新材料的应用,金属、塑料、木材、玻璃钢、有机玻璃等在收音机上进行综合利用,取得非常了得的效果。设计上:既有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如卷草纹,动植物图案等元素,又有“装饰艺术”风格中重视贵金属、时尚品进行局部装饰的特点。造型夸张、时髦、稼华、文绮,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体现法国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surcouf2收音机,宛如一位巴黎上流社会奢华贵夫人。造型上曲折起伏的大曲线,鲜艳夺目的斑斓色彩,夸张、时髦、奢华。
镀金的处理、有机玻璃旋钮表现高贵至尊、时尚流行的风格。
Sonora Excellence 203(1950)
Excelsior 55(1955)RA26U(1951)Jazz(1954)金属的应用,古典的造型,极具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卷草纹图案。
Jazz(1954)reela757 根据这些图片,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材料上:木质机强调大边条的应用,力图通过厚重的木质,表达性能的稳定成熟,几何线和古朴的曲线的对比与应用,增添机器的艺术灵性。
发展中的第五阶段
时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一九五四年,美国德克萨斯公司一款名叫“ Regency”(摄政)-TR-1收音机的问世,预世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半导体登场了,它也改变了收音机设计传统。摄政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工业设计的严格目标之上,既定的衬衣袋设计曾使原来的6管电路变为4管。
Regency将广播从客厅中带来出来,带进到你的口袋之中,可以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带动了音乐的发展,譬如摇滚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归功于这款产品,在当时如果没有这种便携式的晶体管收音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街头跳舞,这就是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改变。
晶体管收音机最初在设计上沿用了电子管便携机那种坤包式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塑料,木材、人造革是最广泛地材料。早期半导体收音机设计
晶体管收音和“硬边艺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半导体收音机深受当时流行的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所谓“硬边艺术”(Hard Edge),源于丹麦的工业设计艺术,(材料造型上)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的几何形式,并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它通常以铝、不锈钢、塑料等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通过简洁的外形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感。
Realtone “Globepacer” 塑性、金属的有机结合,强调光洁的平面,不同的平面相互相交、转折、倾斜,常形成刚强、锐利的交线和角度。有意在造型中强调线条的作用,平面用直角过渡,使得线条非常请晰,在立面上有力地呈现出来。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主要特点是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这样就使家电产品看上去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满足一部分人向往高技术的心理。
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在晶体管收音机设计史上与各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齐名并影响最大的的是“高技术风格(High-Tech)”。
SONY CRF-320A-1980年
这种准军事无线电设计符合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收音机设计最重要的基本手段和审美情趣。
几乎70-90年代的收音机都或多或少地应用高科技和硬边艺术结合,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风格。
70年代以来的部分收音机。
B&O现代风格
1967年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彦森(Jacob Jensen)为B&O公司设计的Beolab5000立体声收音机。他创造一种能传达出强劲、精密和识别特征。彦森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线性调谐面板,其精致、简练的设计语言和方便、直观的操作方式确立了B&O经典的设计风格,广泛体现在其后的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之中。
雅各布〃彦森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主要采用了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风格,这种风格在整个30年代的产品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的风格依然可以在 今天的产品设计看出来,包豪斯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而且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对消费者的友好态度和美的哲学。
他的设计趋向“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且操作简易,同时他的这种设计又大胆吸收一些高技术风格的东西,特别在集成电路时代,在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中的第六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发展很迅速,数字化是主流。电子管收音机时代设计者是把收音机作为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的设计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这预示着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体验,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产品日益成为时代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我们步入信息时代,从收音机的设计而言,人们力求克服各种现代主义设计一味追求功能,忽视人情;一味追求简洁,缺乏装饰;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传统;一味追求统一,忽视多样性等现象,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高情趣”结合起来。如以所谓“波普”的艺术与设计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今后收音机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种数字调谐收音机
发展中的第七阶段
时间:21世纪初到现在
现代的设计,科技的发达,便利的通讯和信息的全球化,还有设计对于人的因素越来越至关重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种,人们所追求的是功能性和装饰性。人机工程学也是发展到一定的时间阶段。人们所想的舒适性还有便捷性更显得重要。
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一代给人们所带来不只是富裕的生活,在这同时还带来了这个环境的种种破坏和污染。20世纪末的时候,环境保护就是一个趋势,然而在当今,环境保护更是全球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设计界也是同时设计出很多呼吁保护环境的设计作品。
根据这些,现代的设计可分为: 功能性多样化设计
很多的收音机为了更方便人们的使用,设计师们就想到把收音机的收音功能收纳到其他一些电子产品中。
环保性设计
德生GREEN-88手摇发电环保收音机
专为经常收听广播的收音机爱好者设计,内臵 3节 600毫安时无记忆镍氢可充电电池组,并配备专用交流充电器,充满电后,可用约10 个小时,正常情况下,每组电池可循环充放电500次以上,相当于250付电池的容量,以每天收听2小时广播计算,数年内,您不必购买电池。
经济实惠,为您省钱,为地球少一份污染!
便捷型设计
复古风设计
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会拿着自己的手机或是mp3收听收音,然而很少的人再会去想到拿个或大或小的收音机去听收音。偶尔有一个也是把它摆在家中当做摆设。
谁也没有办法想象以后的收音机会不会在社会中消失殆尽? 收音机是给人们消磨时间和娱乐人们的业余生活的。上面的表就说明了现代的收音机的分类。
为了能让收音机不会消失。我们更应该发挥出收音机的最大功能。我们能很大胆的想象,未来的收音机会流行的风格也许会在材料上的改变。让我们在随身携带的一小点东西都能让我们收听到世界各地的收音。而在能源上,现在和未来都提倡环保型,而今现在的社会正需要。虽然收音功能能在很多产品中体现,但是我们不是应该让它有一定的独特性吗?让这一产品有自己的个性。
收音机被各种数码产品所替代,笔记本,MP3,MP4播放器等等,人们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视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公交车上或者散步的时候,会用时髦的播放器听音乐来放松,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收音机,几乎没有了市场。但是,总有那么一批怀旧人士,不忍改掉自己坚持几十年的习惯。但是,这个时代又驱使人们要有所创新,不至于让人觉得自己太落伍,太老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