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时间:2019-05-14 08: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第一篇: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摘要:本文以“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为基础,采用初中英语、部分教材内容为例,简要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三生教育”渗透的一些具体实例,从而把“三生教育”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 英语教学渗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们的主体认知和语言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以下简要阐述:

一、“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可见,“三生教育”可以归纳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所谓是“少年强则国强”,素质教育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英语作为我们英语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它成了我们所有英语学习者去了解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工具,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语言是文

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所以,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不仅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这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好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能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就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英语中称作 “ attitude ”,既指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更包括“做人”这一深刻的蕴涵,这一概念与“三生”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可见,在英语教学之中渗透“三生教育”也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学习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之意义、认识生命之本质

英语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新课程改革后的大部分英语教材,不仅语言地道规范,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于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无疑就让学生们增强了

生命意识。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级全册英语教材,第四单元Whatwouldyoudoif…? 的阅读文章时,当你身处危险时、受伤时如何及时处理和自救,当你面对诱惑,和大孩子的威胁时,该如何抵制,保护自己,特别是加强青少年对吸烟、和毒品的危害认识,教育他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这一单元的这几篇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足以让学生们去深刻理解与体会到生命之可贵,让学生思索生命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并讨论这篇文章时,”提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及对自己生长,和环境和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反思。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讨论,这种生动而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表达与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使学生理解了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中体会并认识了生命的本质。认识到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还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三、运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存的意义并学会生存

生存,是生物生存和人类生存的第一法则,即“适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的生存法则。当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在享受着极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却大大缺失。我们回眸一看,特别是80后的大多数孩子们,他们面对家庭与家长的压力、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的增强,自杀率频频上升,漠视自己的生命,这就说明许多人没有去真正理解生存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存意义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对于生存的方式进行选择,因为生存的方式没有唯一的定律。“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的东西”。这些都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了解世界、认识西方社会的天地,西方社会中进步文明的一面是值得我国学生借鉴与学习,西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重心就是生存,因此,西方文化强调:无论家庭背景、条件如何,一个人要争取自立并要求学会生存。

四、运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活,享受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着来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多数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来逃避生活,并缺乏对生活实际情况的思考,更谈不上尊重生活、享受生活。许多学生不明白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伟大,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间相互攀比、肆意浪费,整天游荡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置学业于不顾,甚至于为了所谓的考验警察的破案能力,一个十五岁的男孩竟然残忍地把仅仅只有十三岁女孩用红领巾勒死。这种扭曲而错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在现在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一切也就呈显了,我们的社会、家长或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同时再三强调生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新目标九年级第一单元中的“Howdo wedeal withourproblems?”一文讲的是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谋生,还 要学会面对各

种挑战和处理不同问题,要善于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Wecan solve a problem by learning to forget.”(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令人悲伤的事情莫过于被朋友误解,和朋友产生矛盾而把时间浪费掉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目前的学生们来说有着极具现实的教育意义,文章中乐观的生活态度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的生活观,保持对生活应有的尊重并思考生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自然的关注,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愉悦地享受生活,享受友谊,又如:三生课文“保护生存环境? ”以诙谐、幽默、讽刺的口吻再一次警示人们:自然环境面临危机,关爱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在讲解这些课文内容时,结合课文内容注重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享受生活。

现在,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保护生存环境,把握生存规律,培养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的生存观;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并能充分地享受生活,这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罗崇敏主编《生命生存生活》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三生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34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问题亦不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历史教学中一些带有原则性的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还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中,至今仍存在一些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提出几点意见来,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80年代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讨论,不少人认为,认识已经清楚,问题基本解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定论: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培养上来。对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可,甚至出现在某些地区的教育机构、教研部门指导历史教学的文件中,影响甚大。

这样的论点是否成立?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建立在上述见解的基础上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成败。我认为,上述见解表明,在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将忽视能力培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归结为是由于过于重视历史知识教学所造成的。这一误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关系的深入研讨,而且对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十分复杂。究其深 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二:

其一,是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与新中国的教育一起涎生、成长起来的。其间,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最初,我们全面吸收和借鉴了原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公正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其过分的依赖,亦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中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局限及存在的问题,在长时期里,我们缺乏冷静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5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潮又逐渐泛滥起来,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影响。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一方面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又用打上鲜明极“左”烙印的“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这样说,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研究,因而,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片面性。主要有:机械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在历史知识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内容,其它不少内容被硬性砍掉或削减,从而造成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极不完整。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极“左”思潮影响的消除,经过调整,历史知识体系日趋完整,历史基础知识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然而,机械强调书本知识重要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思考就被忽略,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转入到了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大讨论之中。这样,不仅历史基础知识本身失去了一次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机会,而且,使得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的探讨,从一开始就在许多方面显出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从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冲击;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把历史基础知识局限、封闭在教科书中;80年代以来,又将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简单、轻率地归结为是由过于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造成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建国至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对其中的许多 2 问题长期缺乏深入研究。而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却认为:以前,我们是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了。可想而知,如果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将会陷入一个怎样的境地。

其二,是认识上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重要、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主观上认识并在实践中处理这种关系时,却人为地将其分割、对立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时候,注重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入手,一般说来,这没有错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看重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忽视其统一性,片面地强调“不破不立”是事物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仍习惯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来认识问题,其表现为,注重或强调事物的一方面时,就要否定或轻视事物的另一方面,不顾客观地随意夸大矛盾,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事物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屡出不鲜。如,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时候,就忽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就轻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满堂灌”、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等,都是其必然产物。再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为了说明某些方法好,就不惜轻率地贬低另一些方法,以至在一定的时间里,使许多一线的老师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不到要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在认识和处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问题时,亦是如此。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大,重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势必就会削弱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传授”多了,能力“培养”就会少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从形式上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进行读书、回答问题等“活动”;有的地区、学校甚至教条式地硬性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超时即有“满堂灌”、不注重能力培养之嫌。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像注重培养能力那样,全面、深入地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问题。在中学历史教 3 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片面认识,长期存在,危害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端正认识,尽快消除误区呢?

首先,我们要对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如上所述,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期里,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片面、机械地认为历史教科书里所讲述的知识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在这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在反思这方面问题时,又出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要全面、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在历史基础知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科书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定位是否准确,非常重要。

其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意义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由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三方面构成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至于这一标准、要求,是详是略,是具体还是笼统,都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不能缺少。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依据大纲的“内容要点”,具体设计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其知识框架的式样,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没有。同时,历史教科书还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了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统一标准,以教科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作的安排为尺度,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这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落实。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不同于其它类别和级别的历史知识,它明显带有一些特点:

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确定,不是任何个人行为,要体现国家的要求,不能带有随意性。

二是历史教科书内容只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而不是全部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它,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宏观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也失去了坚实的依托。

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形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条理教科书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为其补充史料和史实;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只听教师的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师生双边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和学生要把教科书所设计的知识框架,最大限度地丰满起来,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立体化”起来。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最后形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在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中,越是对宏观的方面,要求越严格;对微观方面,则要求充分体现灵活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从上述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以及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看出: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连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缺其不可。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地说,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因而,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或贬低历史教科书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其次,我们要自觉克服认识问题过程中的缺陷,使我们对教育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事物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过分强调其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忽视统一,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应引以为戒。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立是促进发展的催化剂,而最终实现发展要通过统一。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是不能实现发展的;反之,只讲对立不讲统一亦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是一对矛盾。如上所述,我们在认识这对矛盾时,不能只看到对立,不看到统一。在教学中处理这对矛盾时,特别不能人为地加深其对立,而应该积极促成二者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只有这样,教 5 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取得以下几点共识:

(一)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中,那种认为只要“培养了能力”,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的观点,与认为只要“传授”好了历史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能力的说法,同样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们对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规律,还缺乏研究和认识。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又有统一性,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这与人类认识历史的活动是一致的。历史学家、历史工作者在认识某一问题时,既需要获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思维,进行细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结论。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些工作都统一在同一史学研究活动中。因此,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为基础和前提。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对知识教学有很强的依存性,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里,有一种说法须要澄清。在谈到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曾经学习很差,但能力很强,很能干。并以此为据,来证明能力非常重要。其实,这种说法正说明本文所论及的误区的存在。即,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看重书本知识,轻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特别是不能将书本知识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的人书本知识学得不够好,但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其能力也会得到相应训练和提高。这个例证,倒是提醒我们要注重研究,在历史教学中,什么样的历史知识能转化为历史能力,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能力对知识有很强的依存性,但能力一旦得到发展,就会转而为新知识的开发创造条件。因此,能力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在此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力培养当作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或把“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作为教学最终目标,而将能力培养简单看作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观点和做法,都是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的。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对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没有认识得十分清楚,其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关于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什么是历史能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历史教学的改革是艰难、任重而道远的,这其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有许多设计、构想,要经过反复试验、反复修正,而不能轻易下结论。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决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生教育[j]·文教资料,2008.15.[2]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3]刘冰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4]唐正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b]·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相关三生教育的图片资料,宣传手册·2010.1

第三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安乡县深柳中学——裴贻华

初中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实践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灵活自如地应用语言。而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英语成绩,尤其是他们的听说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不自信、害怕、害羞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引导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它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诸多不利因素。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热爱学生,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

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经常对学生说“I love you.”。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和信任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困生,他们对英语学习非常苦恼,我通过和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不是不想学好英语,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和困难。当看到他们遇到困难时,我经常说“Can l help you?”或者“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我首先帮他们认真分析原因,对他们多鼓励;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辅导他们,一有进步就适当表扬。对于学英语特别困难的学生,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尽量多说英语,一堂课哪怕说几个单词、几句英语也行。我经常对他们说:“Well done!”慢慢地这些学生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坚定决心要学好英语。

2、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

尊重和理解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对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利用其与学生加深感情和沟通。我经常用英语和学生互相问候,遇到节日、生日这种问候更是少不了。我弄清每个学生的生日,在他们生日那天,一定要对他们说“Happy birthday!”。在英语交际中,最常用的两句话是“Thank you”和“I’m sorry”,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和同学们交往时,我经常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学生帮助了我,我同样要对他们有礼貌地说“Thank you”,如果我错了,我会向他们道歉“I’m sorry”。这样,不仅练习了英语口语,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也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依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对话、短文都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Reading部分是学生的两封信,这两封信是关于学习与爱好之间的矛盾,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怎样去平衡学习和爱好之间的关系,由此谈到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上的压力等。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解决方法,他们也学会使用适当的句子和语气提意见,如“You should...You’d better...”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如运用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录音、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也是英语情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让学生模仿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当学生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兴趣倍增,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充分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和快乐,有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把握情感主线,散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热情洋溢的一个年轻群体。但现在校园却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对学习没兴趣、没动力;对生活没热情、没活力;对未来没目标、没憧憬。每天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度过了这初中生活。这显然失去了学生该有的活力和激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老师应该要用我们爱的情感去燃起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我们深知建立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愉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师生间、生生间关爱、互助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使其产生积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3、采取协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步伐。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向前推进的时代,是人与人合作的时代。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说:“10个孩子,9个因交往而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英语课程也正适应了这一特点。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完成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活跃来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促进来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运用激励方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运用激励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学生的发展中,自尊与自信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人格要素,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三、写好作业批语,同样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知识的输入又融入人的美好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师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师生引起共鸣,使其在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动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作业批语初一时可以用英语写,也可以用汉语写,到初三要全部用英语写。例如,有个学生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我给他的批语是:“Why not answer questions in class?”后来他写给我一封信,说他在英语课上有紧张、害羞心理,因此我在课堂提出问题时经常说“Don’t be nervous,I believe you can do well.”这样的话来鼓励他。我的信任使他信心巨增,课堂上能主动地回答问题。如果学生作业做得很好或者是学习有进步,我经常这样写批语:“Well done!What a clever boy/girl you are!”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给予不同的批语,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关怀能使学生树立自信,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教育应当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更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灵活运用。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人类与自然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略。在全球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并且今后仍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因此不容忽视。所以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根据学科特点,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下面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一、在课前渗透环保教育

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满地垃圾,而学生那副无所谓的样儿,我常会随口说一句:“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起初,学生一片茫然,接着我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环保的小故事。如:长城上满地狼籍,来往的中国人熟视无睹,而老外却停下了脚步,拣起了垃圾。见到此情此景的中国人还戏称:“有病!”;夏令营活动时,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住酒店时,由于乱扔垃圾,而被赶出了酒店等等,最后故意拉长语气说:“让垃圾远离我们吧!”。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并理解了这句“口头禅”——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并经常在注意自身的同时提醒着别人。学生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了环保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时,出现了 monkey, panda, rabbit, elephant, bear 等动物类单词。我试着让学生认识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仅生存于中国的珍惜动物,金丝猴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像大象、孟加拉虎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5时,出现了四个季节和天气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杜绝污染,保护我们的环境。

2、在会话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话教学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如在教学英语六Unit2 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的场景:A:How can I get there ?B:You can take No.5 bus.在训练这样的句子时,我就告诉他们,路途不太远,我们要尽量步行,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一来,就很自然的把环保知识融合进英语课堂里。

3、在英语儿歌、歌曲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儿歌、歌曲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等特点,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将环保知识编成儿歌或歌曲,并配以动作,既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又将环保知识渗透给了学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儿歌的说唱,让学生了解、知道,要爱护花草;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做好朋友,由此引申到:我们人类也要与动物、植物(即自然界)成为好朋友。

4、在课堂练习中渗透环保教育

为巩固所学词汇、句型,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些课堂练习,然而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如在教学Let’s draw 时我让学生Listen, draw and colour学生听一段与所学词汇、句型相关的材料,把听到的绘成一幅画,并根据材料填上相应的颜色。这是一幅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图。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画面,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产生向往之情,而这种意识情感懂得萌生,正是我们环保教育所必需的。

?

三、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外英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将英语知识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四年级下册:Public signs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书本知识给校园花坛、树木、水池等制作英语的环保标语:Don’t pick the flowers!(勿摘花!)Don’t climb the trees!(勿爬树木!)Don’t walk on the grass!(禁踏草坪!)Don’t feed the birds!(禁止喂鸟!)等等英语标语。使学生在制作标语的同时学习与应用英语,同时也教育他们要爱护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保护生态。

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有权利更有义务保护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只有当学生掌握较多的环保方面的知识,联系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主题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早一分钟行动,我们就能把多一份的希望留到未来,现在就是采取行动的最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尽我们公民应尽的一份义务。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中法制渗透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法制渗透教育心得体会

英语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语言知识课。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需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流露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思想品德素质在素质结构中是灵魂,居于首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确保德育首位。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通过九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独到的优势。现就德育和法制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的德育因素,确定每篇对话的德育目标

小学英语牛选编了大量日常口语以及课堂用语。这些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其中不少含有丰富德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讲文明懂礼貌。“Hello.” “ Hi.” “Good morning.” “Thank you.” “ Excuse me.” “May I use it?” “Can I go? ” “How are you? ” “ May I look at your photo album?.” “ Nice to meet you.”等等。

2、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Can I help you?” “Let’s go together!” “We’re fixing lunch for twenty kids.” 等等。

3、爱学习、爱劳动。例如:“What is that ?” “What is this”? “What are these/those? ” “ May I ask you something?” “ What’s a tomato?” “ I’m packing my things for the picnic.” “We are making sandwiches and potato salad.”等等。

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深挖教材,捕捉每篇对话中的德育因素,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他们纳入教学目的,有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中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及良好道德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 “Hello” “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 这些句子时,通过教材分析我们知道等问候语都含有德育因素。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作为该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含有德育因素,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纳入该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句子 “We can make some sandwiches for you too!” 的时候,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出这个句子含有合作互助的德育因素,因此,应把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纳入本课的教育目的。这样,英语教学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成为富含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法制意识

不同的环境会造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环境决定着人们情感的主流。情境教育有着强烈的感化作用,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资料、投影、录音等手段,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形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热身活动、新内容的呈现、教读、操练以及复习巩固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把本课的德育目的贯穿于全过程。在有关班级值日情况的询问中,就可以渗透按时到校,热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老师问:Is everybody here?学生答:XX is late.接着教师说:Why is XX late?As a student,he shoudn、t be late for school.例如在教授国家时,将“PRC”大大地写在黑板上,点出中国就是这样写的,让学生感受一下我们这个“PRC”冉冉升起在世界之巅,傲视各国,是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呀!又如在呈现对话“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She’ s got a cold.”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布袋娃娃来配合表演。先简单说明SARAH(即布袋娃娃)昨天感冒了,在家休息,没来上学,老师、同学们都很担心。瞧!她今天来了。然后教师与SARAH 进行对话表演。询问时,教师的神情、语气、语调都要饱含关切之情,回答时则要表现感谢之情。这样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渗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在课堂问答和操练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group work、pair work、discussion等形式,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学会与别人合作。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实践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效果很好,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适度。要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要避免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下载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文5篇)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呼兰区利民二中 程志涛 在初中教育中,教师要适当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以......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楚雄市北浦小学 韩琼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市路小学 周芳亚作为英语教师,其所教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语言,传递的是另外一种文化。那么,在这种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而不同的心理活动在其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范文大全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 宁小红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的英语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英语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语法,轻审......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最终定稿]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罗山县子路初中李玉琴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泰来县泰来镇街基中学郭晶微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海口新海学校 蔡兴和 过去见面的时候聊聊天气是很随意的事情,现在却变得越来越难了——由于燃烧化石能源等导致的气......